一、形勢發展和要求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過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座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吧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全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受到世界各國一直的重視,成為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以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我國經濟必將產生深遠影響。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爭取在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5%左右;單位GDP的CO2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40%-%45。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從2012年起,北方城市新竣工集中供熱建筑都應實行按用戶熱計價收費。
為落實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作為我國民用采暖主流方式的散熱器采暖,為實現國家對采暖建筑提出的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的目標,面對供暖方式多元化共存的挑戰,我國散熱器行業將進入一個新的動態發展時期,我們必須不斷調整產品的結構和發展思路,積極主動應對形勢發展變化所提出的要求。
二、行業發展思路和基本目標
“低碳發展”是建筑節能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即節能、減排和低污染的采暖方式將是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采暖散熱器行業必須堅持以節能減排為目標,向低碳發展方式轉變,引導并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產品,持續健康地發展優質輕型散熱器。
(一)“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據條件逐步實現企業間多種形式(品牌、規模、技術)的整合,已穩步形成我國采暖散熱器的龍頭企業;
2、按照“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切實增強工程應用意識,綜合研究采暖系統節能,大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國散熱器制造工藝從一般的機械化加工向現代化加工工藝轉變,從注重數量的粗放型轉向注重效益和質量的集約型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實現產業升級;
3、加快行業標準以及相關配套規程、規范的建設;
4、加強與采暖節能相關環節的結合,建立上下游松散或緊密的聯系;逐步培育產業化集群基地,推進并強化散熱器行業產業鏈的延伸與合作;
5、全面認識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積極促進企業文化建設。
(二)采暖散熱器行業發展的基本目標
1、建立節能減排和低溫采暖評價體系,制定各類散熱器的發展規劃;
2、加快采暖散熱器行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按照低碳發展模式調整產品結構,研究推廣低溫采暖系統配套技術和工程應用,大力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采暖散熱器經濟;
3、加強與標準規范編制部門的合作,盡快完善我國采暖散熱器技術規程、標準圖冊和設計施工規范的配套;
4、實施職業資格證試制度,開展散熱器企業技術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推行質量管理人員的國家資格認證,切實發揮專家組在人才培訓中的作用;
5、建立供暖水質的國家標準,力爭2015年前實現供暖水質國標化管理;
6、采暖散熱器質量控制目標首先是安全耐用,必須有效監控散熱器產品制造的全過程,已使我國采暖散熱器在標準規定的條件下使用,壽命不低于15年;
7、推動多種能源采暖方式應用,研制蓄能電散熱器,研究開發可再生能源供暖系統;開發適用于新農村建設、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限價房和南方地區的采暖散熱器;
8、建設我國散熱器示范性綜合企業20家,具有國際水平的著名品牌企業10家;
9、擴大國際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我國輕型散熱器的國際影響力;繼續全面發展國際間技術交流與合作,關注國際采暖科技發展趨勢;
10、加強信息化建設,促進管理智能化。大力推進信息化與智能化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提高企業管理現代化、科學化水平,提升企業整體素質。
三、實現“十二五”目標的基本措施
(一)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
1、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提高我國散熱器生產工藝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增強企業硬實力,使企業先做強,再做大,穩步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散熱器企業和產品;
2、輔配件的設計和制作要實現標準化管理;
3、選擇在工藝制作、研究開發和市場營銷等方面,學有專長和富有實踐經驗的科技人員充實到專家求租,使專家組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進一步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支撐企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成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貢獻率;
4、建設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企業應該具有國內領先的工藝工裝和完備規范的生產能力,具有完整配套的工藝控制盒質量檢測手段,具有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技開發能力;有實力的大企業建立科技研發中心,在產品研發、檢測等方面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作用;
5、繼續散熱器行業十項應用性課題的研究與落實,特別關注開展低溫采暖系統應用,以及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散熱器采暖中的應用;
6、積極加強專家組以專題工作組的形式,開展專項研究、技術論證和標準制定;組織專家針對工程重點和技術熱點問題,開展技術研討活動;
7、鼓勵創造發明,支持各種創新成果,積極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發揮商標、專利的無形資產作用。
(二)增強行業的軟實力
1、以人為本,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建立文化素質較高的領導人和創新能力強的人才團隊,打造有凝聚力的誠信和諧企業;
2、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大力發揮散熱器著名品牌和骨干企業的示范作用,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強化市場營銷的主體地位,用營銷規劃企業的技術研發;
3、提高企業員工的業務能力。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和企業文化交流學習班,已技術論壇、專題研討、經驗介紹和網絡宣傳等多種方式,開展科技交流和普及;
4、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注重培塑和發揚企業精神、塑造企業商譽與形象;
5、建設專業刊物,宣傳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健康向上的和諧企業建設;
6、利用展會平臺,宣傳我國采暖散熱器的發展,擴大與國內外的交流合作。
(三)加強行業管理,加快行業建設
1、發揮行業組織優勢,拓寬會員范圍和代表性;
2、科學引導和普及采暖散熱器的選用只是。面對散熱器多樣化發展,必須對各種材質散熱器的適用條件,給予分類指導;
3、認真推動低碳產品認證,組織進行“散熱器采暖應用手冊”的編寫,作為設計選用的科學指導和相關人員技術培訓教材;
4、加強行業與企業研發隊伍的建設,鼓勵企業家里和完善質量檢測手段,切實提高散熱器和實施,有利于我國采暖散熱器實現不低于15年的使用壽命;
5、認真總結銅管對流散熱器成果產業化的實踐,進一步推動我國各型優質輕型散熱器的發展,逐步形成我國節能低碳散熱器評價體系和產品系列;
6、發揮和強化行業協會的協調和引導作用,推動行業和諧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間的學習交流,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推行精益管理、精益生產方式,提升我國采暖散熱器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和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
7、積極推進“中國散熱器科技產業化基地”的建設,促進產業鏈的延伸與合作;
8、全面建立與國外相關組織的技術交流合作,提升行業國際化水平,加強對行業發展前景的預測和發展趨勢的分析;
9、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市場的研究與開發,解決市場低價競爭和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推廣節能環保的散熱器,淘汰產能落后、耗能高、污染大的產品。
10、大力提倡行業自律,密切與質檢部門的配合,加強散熱器市場對劣質產品的整治力度。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
采暖散熱器委員會
二○一○年十一月八日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過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座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吧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全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受到世界各國一直的重視,成為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以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我國經濟必將產生深遠影響。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爭取在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5%左右;單位GDP的CO2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40%-%45。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從2012年起,北方城市新竣工集中供熱建筑都應實行按用戶熱計價收費。
為落實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作為我國民用采暖主流方式的散熱器采暖,為實現國家對采暖建筑提出的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的目標,面對供暖方式多元化共存的挑戰,我國散熱器行業將進入一個新的動態發展時期,我們必須不斷調整產品的結構和發展思路,積極主動應對形勢發展變化所提出的要求。
二、行業發展思路和基本目標
“低碳發展”是建筑節能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即節能、減排和低污染的采暖方式將是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采暖散熱器行業必須堅持以節能減排為目標,向低碳發展方式轉變,引導并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產品,持續健康地發展優質輕型散熱器。
(一)“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據條件逐步實現企業間多種形式(品牌、規模、技術)的整合,已穩步形成我國采暖散熱器的龍頭企業;
2、按照“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切實增強工程應用意識,綜合研究采暖系統節能,大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國散熱器制造工藝從一般的機械化加工向現代化加工工藝轉變,從注重數量的粗放型轉向注重效益和質量的集約型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實現產業升級;
3、加快行業標準以及相關配套規程、規范的建設;
4、加強與采暖節能相關環節的結合,建立上下游松散或緊密的聯系;逐步培育產業化集群基地,推進并強化散熱器行業產業鏈的延伸與合作;
5、全面認識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積極促進企業文化建設。
(二)采暖散熱器行業發展的基本目標
1、建立節能減排和低溫采暖評價體系,制定各類散熱器的發展規劃;
2、加快采暖散熱器行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按照低碳發展模式調整產品結構,研究推廣低溫采暖系統配套技術和工程應用,大力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采暖散熱器經濟;
3、加強與標準規范編制部門的合作,盡快完善我國采暖散熱器技術規程、標準圖冊和設計施工規范的配套;
4、實施職業資格證試制度,開展散熱器企業技術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推行質量管理人員的國家資格認證,切實發揮專家組在人才培訓中的作用;
5、建立供暖水質的國家標準,力爭2015年前實現供暖水質國標化管理;
6、采暖散熱器質量控制目標首先是安全耐用,必須有效監控散熱器產品制造的全過程,已使我國采暖散熱器在標準規定的條件下使用,壽命不低于15年;
7、推動多種能源采暖方式應用,研制蓄能電散熱器,研究開發可再生能源供暖系統;開發適用于新農村建設、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限價房和南方地區的采暖散熱器;
8、建設我國散熱器示范性綜合企業20家,具有國際水平的著名品牌企業10家;
9、擴大國際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我國輕型散熱器的國際影響力;繼續全面發展國際間技術交流與合作,關注國際采暖科技發展趨勢;
10、加強信息化建設,促進管理智能化。大力推進信息化與智能化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提高企業管理現代化、科學化水平,提升企業整體素質。
三、實現“十二五”目標的基本措施
(一)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
1、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提高我國散熱器生產工藝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增強企業硬實力,使企業先做強,再做大,穩步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散熱器企業和產品;
2、輔配件的設計和制作要實現標準化管理;
3、選擇在工藝制作、研究開發和市場營銷等方面,學有專長和富有實踐經驗的科技人員充實到專家求租,使專家組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進一步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支撐企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成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貢獻率;
4、建設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企業應該具有國內領先的工藝工裝和完備規范的生產能力,具有完整配套的工藝控制盒質量檢測手段,具有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技開發能力;有實力的大企業建立科技研發中心,在產品研發、檢測等方面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作用;
5、繼續散熱器行業十項應用性課題的研究與落實,特別關注開展低溫采暖系統應用,以及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散熱器采暖中的應用;
6、積極加強專家組以專題工作組的形式,開展專項研究、技術論證和標準制定;組織專家針對工程重點和技術熱點問題,開展技術研討活動;
7、鼓勵創造發明,支持各種創新成果,積極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發揮商標、專利的無形資產作用。
(二)增強行業的軟實力
1、以人為本,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建立文化素質較高的領導人和創新能力強的人才團隊,打造有凝聚力的誠信和諧企業;
2、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大力發揮散熱器著名品牌和骨干企業的示范作用,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強化市場營銷的主體地位,用營銷規劃企業的技術研發;
3、提高企業員工的業務能力。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和企業文化交流學習班,已技術論壇、專題研討、經驗介紹和網絡宣傳等多種方式,開展科技交流和普及;
4、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注重培塑和發揚企業精神、塑造企業商譽與形象;
5、建設專業刊物,宣傳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健康向上的和諧企業建設;
6、利用展會平臺,宣傳我國采暖散熱器的發展,擴大與國內外的交流合作。
(三)加強行業管理,加快行業建設
1、發揮行業組織優勢,拓寬會員范圍和代表性;
2、科學引導和普及采暖散熱器的選用只是。面對散熱器多樣化發展,必須對各種材質散熱器的適用條件,給予分類指導;
3、認真推動低碳產品認證,組織進行“散熱器采暖應用手冊”的編寫,作為設計選用的科學指導和相關人員技術培訓教材;
4、加強行業與企業研發隊伍的建設,鼓勵企業家里和完善質量檢測手段,切實提高散熱器和實施,有利于我國采暖散熱器實現不低于15年的使用壽命;
5、認真總結銅管對流散熱器成果產業化的實踐,進一步推動我國各型優質輕型散熱器的發展,逐步形成我國節能低碳散熱器評價體系和產品系列;
6、發揮和強化行業協會的協調和引導作用,推動行業和諧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間的學習交流,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推行精益管理、精益生產方式,提升我國采暖散熱器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和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
7、積極推進“中國散熱器科技產業化基地”的建設,促進產業鏈的延伸與合作;
8、全面建立與國外相關組織的技術交流合作,提升行業國際化水平,加強對行業發展前景的預測和發展趨勢的分析;
9、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市場的研究與開發,解決市場低價競爭和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推廣節能環保的散熱器,淘汰產能落后、耗能高、污染大的產品。
10、大力提倡行業自律,密切與質檢部門的配合,加強散熱器市場對劣質產品的整治力度。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
采暖散熱器委員會
二○一○年十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