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政協委員認真聽取發言
“南方人說:今天3℃,好冷;山東人笑了:我們這里零下3℃;北京人也笑了:我們這里零下13℃;黑龍江人聽了哈哈大笑:我們這里零下23℃。南方人聽完冷笑一聲:我說的是室內溫度!”
近日,這樣一條微博冷笑話在網上被瘋狂轉發。另一條關于有關專家稱南方人習慣濕冷、不宜供暖的微博,也引發大量網友熱議。
隨著氣溫持續走低,包括武漢在內的南方城市能否實現集中供暖,不僅成為網絡熱點話題,也延伸到了武漢市兩會會場。
武漢現狀
冬暖夏涼工程實施五年難言滿意
昨晚,家住武昌中北路某小區的曾女士,準備給半歲的寶寶洗澡,她看了看家中的溫度計:14℃。而此時,室外溫度是零下1℃。
“雖然沒有達到供熱公司承諾的16℃,但比起沒有暖氣的家庭,還是強多了!”她說。
2009年,曾女士搬進該小區。為了老人、小孩舒適過冬,她選擇了價格相對較貴、但帶有集中供暖的房子。然而直到2010年冬,由于熱電公司無法提供熱源,她家連續2年沒能享受到集中供暖。
2011年冬,該小區開始供暖。曾女士說,有了暖氣,冬天他們不再凍手凍腳,起床、洗漱也變得容易多了。
去年11月,她早早就預交了冬季取暖費,盼著當年集中供暖按時啟動,沒想到卻等來一紙延遲供暖的通知。直到去年12月中旬,小區供暖才姍姍來遲,而且不太穩定,室內溫度一直達不到承諾中的16℃。
曾女士一家的經歷,只是武漢集中供暖的縮影。該市自2008年實施“冬暖夏涼”工程以來,離市民的期待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去年11月,本報受武漢市政府委托征集“十件實事”時,就有數百名市民提出,武漢應像北方城市那樣實現集中供暖。
委員建議
將集中供暖納入“幸福武漢”范疇
“武漢的冬天雖然不像東北有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低溫,但也會讓南來北往的客人有‘不寒而栗’的體驗。”昨日,武漢市政協委員許以洪就集中供暖提交提案,建議將集中供暖納入“幸福武漢”建設范疇。
目前,武漢市民主要通過小鍋爐供暖、使用電暖設備、安裝燃氣壁掛爐等方式,解決冬季家庭供暖問題。在許以洪看來,小鍋爐能耗高,污染大,不經濟;安裝壁掛爐價格貴,用氣量也受限制;使用電暖設備,用電量大,費用高,還不安全。冬季因過多使用空調、電暖氣,導致限電拉閘時有發生;大量使用天然氣供熱,又加劇了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造成企業停氣限產和居民限氣采暖。
“集中供暖涉及千家萬戶利益,是一項民心工程,也是城市現代化的標志之一。”許以洪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組織開展集中供暖統籌規劃,并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因地制宜、分片實施、分段推進”機制,先行先試。
政協委員趙嶸說,武漢要推廣集中供暖,首先要完善相關基礎設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財力。另外,在部分已實行供暖的小區,較高的采暖費用也給市民帶來了一定負擔。
記者了解到,從2000年至今,幾乎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集中供暖”提出建議。
部門回應
有關各方正探索和完善實施方案
“冬暖夏涼”工程已納入武漢市“十二五”規劃,目標是到2015年,集中供熱制冷覆蓋區域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60萬人。供熱方式是采用熱電廠的天然氣發電余熱為居民區供暖。但這一工程受制于天然氣供應量,能源供給依舊是個問題。
武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武漢冬季暖氣供應的啟動主要依據氣溫而定,而氣溫又不好提前把握,使得該市很難像北京等城市一樣有計劃地供暖。“天一冷需求量就劇增,稍微暖和點,每家每戶又都關掉了。居民這么做可以理解,但對供氣方來說,就很難掌控供應量。”
該負責人表示,武漢市相關部門正在努力推進冬暖夏涼工程,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具體實施方案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據了解,這個冬天,隨著氣溫降低,武漢的天然氣需求量正在增大,而該市天然氣的總消耗量中,約一半被用作居民取暖。
網友熱議
武漢的冬天讓北方人都直喊“冷”
近日,全國剛剛遭遇近7年來最冷的一個12月,這讓“南方應像北方一樣集中供暖”的呼聲再起,網上也是一片熱議之聲。
網友“崔宸睿”說:武漢的冬天有4個多月,北方人來了都直喊冷!特別是學生們,學習熱情都被嚴寒冷凍了。強烈呼吁武漢將集中供暖列入標配!
網友“wodezuiai1986”說:北方的供暖模式,大都用熱電廠的冷卻水為城市供暖。但武漢乃至整個中部地區依賴水電比較多,缺乏集中供暖資源,用電又太奢侈。目前來看,最省也是最好的辦法還是以天然氣為資源。武漢的冬天真的很冷,急需供暖!
網友“木葉年華”微博發圖配文:出門吃個飯忘記蓋杯蓋了,結果回來水成了冰砣子……
不過,也有網友對集中供暖持保留意見。網友“不會游泳_也是魚”說:所謂集中供暖,不過是少數小區的新式玩意,但一個月幾千元的供暖費,大家也用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