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采暖用散熱器國抽整體合格率不到70%

發布日期:2013-12-20 瀏覽次數:
85169
69.6%。這是國家質檢總局近日公布的2013年采暖用散熱器(以下簡稱散熱器)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創近幾年新低。今年第4季度,共抽查全國79家企業生產的79批次散熱器產品,其中包括一家企業拒檢,發現23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規定,整體合格率不到70%。
2009年至2012年的散熱器國家監督抽查顯示,產品合格率基本穩定在80%左右。但今年急劇下滑至69.9%,企業產品質量令人堪憂。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一大原因在于,面對市場形勢,不少企業紛紛向其他產品轉型,未將“心思”花在散熱器上,質量“熱度”衰減。加之小企業質量穩定性不高,拖了整體質量達標率的“后腿”。
整體質量水平“最低”
“整體質量水平‘最低’。”可以用這一句形容散熱器今年國抽情況,典型代表是大型企業產品合格率,創歷史最低。據了解,1994年開始散熱器實行國家監督抽查,其間經歷4次國家監督抽查,一共抽查了409批次產品。今年散熱器企業產值過2億的超過了8家,企業雖然發展了,產品合格率反而下降了:大型企業2013年抽檢合格率70.8%,比2012年下降了22.5%。
“行業比較困難,產業不景氣,質量方面有所放松。”國家空調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散熱器檢測部主任李忠表示,包括企業質量意識在內的多重因素,導致今年的散熱器抽檢數據合格率下滑較大。
國家散熱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齊嘉卉的分析幾乎如出一轍。她認為,因供求市場不平衡,造成產量大、需求少,市場競爭比較混亂,企業紛紛轉產轉型,向其他產品轉型沒有將“心思”花到散熱器產品上,長期的懈怠造成了對產品質量不管不問的現象。以大型企業為例,每年都抽查的大型企業,認為自己前幾年都合格,今年肯定也理所當然地合格,造成對產品質量要求懈怠。
中小型企業讓人憂
相比大型企業抽檢合格率遭遇“滑鐵盧”,小型企業的合格率一如既往地不樂觀。據統計,今年散熱器中型企業抽檢合格率為89.5%,小型企業僅為58.3%。
“令人堪憂。”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采暖散熱器委員會主任宋為民,使用上述詞語形容中小企業生產的散熱器質量狀況。
多年關注散熱器行業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肖曰嶸告訴記者,全國一共約有2000多家散熱器生產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如果刨去現在產值規模過億的廠家,小廠家能占到80%。”由于進入門檻較低,不少只有簡單加工能力的企業,進入散熱器生產行業,對產品質量及市場競爭干擾很大。
另據了解,今年的散熱器質量國抽,也增加了小企業的抽檢數量,這是因為各地行業協會都在下大力氣抓質量整頓,包括發布質量倡議書,提倡誠信經營,按標生產。明年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此方面檢查力度,擴大檢查范圍。
“問題主要出在小企業。”肖曰嶸表示,相比大型企業,小型企業難以實現流水線機械化生產及穩定的工藝流程,易產出偽劣產品。以抽檢的螺紋精度指標為例,今年的散熱器抽檢,23批次不達標中,就有11批次涉及螺紋精度,不合格率高居各指標榜首,反映出生產不過關問題。“本身企業很小,生產時連產品本身的接口螺紋標準量具都沒有,所以出廠前不可能進行檢查,產品質量存在很大隱患,目前螺紋精度出問題一般都是小企業。”
小企業質量“熱度”不穩定的另一表現是,散熱量技術指標波動較大,經常是追逐著利潤“亂跑”,產品型式經常變化,今年做這個產品,明年那個利潤好,跑到那個產品,造成產品質量主要指標很不穩定。
產業集群化發展是趨勢
業內人士測算,按1%的年城市化率計算,每年將有1千多萬人口轉為城市人口,產生的建筑新需求將有數億平方米,因此,在未來10年,中國將保持每年20億平方米的建筑工程量,將為散熱器行業帶來巨大市場增量。
但不容忽視的是,受其他采暖方式沖擊,不少散熱器企業發展有瓶頸待突破,尤其是面對中小企業數量比例高、發展水平不高的行業現實。
在宋為民看來,企業要進一步發展,就要加快差異化道路戰略,大企業走向規模化經營,中小企業走特色經營。建議中小企業加強合作,走產業集群化發展之路,共同追求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聯系密切的產業集群,形成產業鏈延伸,增強競爭力。
無獨有偶,李忠認為,當下散熱器行業發展水平提升,急需提高行業生產制造業水平,走集群化和規模化發展道路。“量要做起來,要淘汰落后產能,讓大企業占據更大市場份額。”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企業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
[ 行情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