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場倒春寒突襲天津,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的地熱供暖系統將存儲在地下淺層的熱能釋放出來,保持了室內溫暖如春。這是大港油田打造的第一個淺層地熱示范項目,也是中國石油首個淺層地源熱泵系統供暖制冷項目。
地熱能是一種埋藏于地下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且穩定可靠的特點。據勘探開發研究院科研人員李付國介紹,大港油田地熱資源豐富,通過開發淺層地遠熱泵系統,可以利用地下相對穩定的溫度,實現一體化供暖和制冷,被公認為迄今為止能源效率最高、對環境最友好的供暖系統。
李付國介紹,由于地下淺層土具有恒定的溫度,可以作為熱能的存儲器。在夏季,空調裝置通過冷媒蒸發,吸收熱量存儲在地下;到了冬季,地下的土壤的熱量可以可用于壓縮機做功,使冷媒在冷凝過程中再次釋放出熱量。這時,熱量則可經輸熱管線送到辦公場所。
為了完成建設,技術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其中較為棘手的一個,是缺乏油區淺層地質資料。為此,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開展了巖土熱物性試驗,計算出了換熱孔的合理間距,制定完善了精準可行的可研方案。本著高效、經濟、示范的原則,充分利用原有供熱站空調循環泵和分集水器基礎,新建雙U型淺層能源轉換井641口。按照“遠程控制+本地自動化控制”的原則,對智能控制系統進行完善,提升了系統運行穩定性。
為提升供暖運維質量,大港油田土地管理服務公司成立了由30余名地熱運維專業人員組成的地熱開發利用及運維管理的專業隊伍。該公司運維崗員工冀長濱告訴記者,他們每天要對供暖設備、壓力表等重點部位進行巡檢,正常情況下一天10次,要是遇到惡劣天氣就增加巡檢頻次。
大港油田土地管理服務公司地熱發展中心主任楊杰介紹說,自項目投運至今,勘探開發研究院淺層地熱供暖系統已平穩運行120多天,在滿足冬季取暖需求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0余噸。推廣淺層地源熱泵技術有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比傳統的中央空調節能30%以上。
這是大港油田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思想及“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供暖”重要講話精神,打造地熱能開發利用示范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港油田抓住推進能源革命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機遇,依靠技術、管理、開發模式多方面創新攻關,成為天津地區技術先進、環境友好、效益可觀的綜合能源服務企業。
到“十四五”末期,大港油田預計實現地熱供暖600萬平米以上,年平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萬噸,相當于1100畝森林一年的吸收量。大港石油人正躋身新一輪能源革命,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進程中貢獻大港力量。
地熱能是一種埋藏于地下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且穩定可靠的特點。據勘探開發研究院科研人員李付國介紹,大港油田地熱資源豐富,通過開發淺層地遠熱泵系統,可以利用地下相對穩定的溫度,實現一體化供暖和制冷,被公認為迄今為止能源效率最高、對環境最友好的供暖系統。
李付國介紹,由于地下淺層土具有恒定的溫度,可以作為熱能的存儲器。在夏季,空調裝置通過冷媒蒸發,吸收熱量存儲在地下;到了冬季,地下的土壤的熱量可以可用于壓縮機做功,使冷媒在冷凝過程中再次釋放出熱量。這時,熱量則可經輸熱管線送到辦公場所。
為了完成建設,技術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其中較為棘手的一個,是缺乏油區淺層地質資料。為此,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開展了巖土熱物性試驗,計算出了換熱孔的合理間距,制定完善了精準可行的可研方案。本著高效、經濟、示范的原則,充分利用原有供熱站空調循環泵和分集水器基礎,新建雙U型淺層能源轉換井641口。按照“遠程控制+本地自動化控制”的原則,對智能控制系統進行完善,提升了系統運行穩定性。
為提升供暖運維質量,大港油田土地管理服務公司成立了由30余名地熱運維專業人員組成的地熱開發利用及運維管理的專業隊伍。該公司運維崗員工冀長濱告訴記者,他們每天要對供暖設備、壓力表等重點部位進行巡檢,正常情況下一天10次,要是遇到惡劣天氣就增加巡檢頻次。
大港油田土地管理服務公司地熱發展中心主任楊杰介紹說,自項目投運至今,勘探開發研究院淺層地熱供暖系統已平穩運行120多天,在滿足冬季取暖需求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0余噸。推廣淺層地源熱泵技術有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比傳統的中央空調節能30%以上。
這是大港油田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思想及“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供暖”重要講話精神,打造地熱能開發利用示范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港油田抓住推進能源革命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機遇,依靠技術、管理、開發模式多方面創新攻關,成為天津地區技術先進、環境友好、效益可觀的綜合能源服務企業。
到“十四五”末期,大港油田預計實現地熱供暖600萬平米以上,年平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萬噸,相當于1100畝森林一年的吸收量。大港石油人正躋身新一輪能源革命,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進程中貢獻大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