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冬季陰冷天氣堪比北方,而且近年來屢遭“冷冬”。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民眾的生活條件和消費能力逐步提高,采暖已經成為南方區域的剛性需求。
集中供暖背景困局
南京、杭州、武漢、揚州、南通等長三角城市,過去幾年陸續施行部分小區集中供暖。武漢2006年啟動“冬暖夏涼”工程。2010年8月,《江省節約能源條例(修訂草案)》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進行城市熱力規劃,推廣熱電聯產、集中供熱”。
但集中供暖首先面對的是能耗及能源供應難題,武漢市發改委主任吳清介紹,武漢非冬季每天用掉230萬立方米天然氣,進入冬天,每天劇增200萬立方米。若是全城200多萬戶家庭都集中供暖,增加的天然氣用量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國家發改委南方冬季采暖課題組負責人楊利民介紹,根據在南京、合肥等城市考察的情況,部分小區暖氣管道都鋪設好了,但供熱問題還沒有解決。
據了解,2012年,我國建筑用能總量已超7億噸標準煤,預計到2020年,全國城鎮化人口將從目前的6.7億增加到10億,而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在10億至20億平方米。楊利民提供給新京報記者的數據,我國南方地區城鎮需要供暖的住宅約70億平方米,如果全采用集中供熱,與目前比較,每年能耗要增加5000萬噸標煤。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公開表態,不能把集中供熱盲目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不然對能源供應將是個巨大挑戰。
另外,很多南方城市樓盤建造時并無集中供暖方面設計,如進行樓盤改造,成本極高。雖然有倡導集體供暖者呼吁供暖補貼的財政預算,但是這也不得不面對集中供暖基建工程量大、投入高、可能會造成二次資源浪費和環保問題。
除此之外,南方建筑特點及供暖季短等因素也被認為不適合集中供暖,有關專家稱,如果實現集中供暖,投資巨大的集中供熱設施將大部分時間閑置。
分戶取暖的前世今生
鑒于集中供暖的弊端,業內專家認為,我國南部地區以家庭為單位、小規模住宅一體為單位實施分散式采暖將成為趨勢。之前,南方地區也有相當一部分分散取暖設施電烤火爐、空調、電暖氣、電熱毯等,但耗能和安全問題一直引人擔憂。一般空調取暖,室溫大概在4℃以上,而且浴室等地方無法取暖,有些老人只能靠圍在電暖氣周圍度過白天。當然這些因素也催生了一些分戶取暖設施,比如土暖爐子、空氣源熱泵家用機、太陽能供暖等。但是這些都只是一種能源的單獨效應,有些還涉及到傳統能源。技術進步和無邊界化,很多太陽能熱水器和空氣源熱水器聯合在一塊,成為供暖的一種嘗試。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及山東力諾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發布了一款“太陽能熱泵·空氣能熱泵·一機多能能源中心”產品。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制冷所所長、陽能發電及制冷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王如竹介紹說,“一機多能能源中心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解決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七省二市的冬季采暖問題。經過反復調研和研究,我們發現提供采暖、制冷、熱水的綜合解決方案可以讓產品更加節能高效,從而為用戶帶來最大利益,也更符合現代建筑的要求。”
開啟一機采暖制冷的新能源時代現有的家用分體空調主要滿足制冷功能,制熱方面效果并不理想,無法提供全方面的舒適溫度,就會感受到明顯的冷。而目前市場上基于對中央空調改造的三聯供(采暖、空調、熱水)產品,也只能在制冷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衛生熱水,適用范圍有限且不能滿足住戶舒適性制熱的需要。
與這些產品相比,“一機多能能源中心”的優勢極為明顯。其不僅可一年四季提供45℃以上的生活熱水、在夏季滿足空調制冷的需求之外,還可以在零下5℃以上的氣候條件下,高效制取35℃的熱水,實現室內18℃至22℃的采暖。而且節能,另外總投資比購置幾臺空調還經濟。”
“這主要歸功于產品獨特的雙核換熱和Smart智能微感換熱技術。”據王如竹介紹,雙核換熱技術是使用兩套換熱裝置,在冷熱水換熱上可以根據需求交替,一機多能具備5種工作模式,提供24小時不間斷熱源,滿足了對室內冬季采暖、夏季空調制冷、一年四季可給生活熱水水箱加熱等多種情況下的穩定換熱。而Smart智能微感換熱技術,則是采用立體式換熱末端,將主動換熱與被動的對流換熱相結合,通過適當增大換熱面積實現了小溫差、低流量、低噪音下的穩定散熱,同時最大限度利用熱源,告別“強吹風”式的采暖弊端,換熱均勻,使得空氣清新不干燥,大大增加了住宅的舒適性。
“實驗證明,這種熱泵能源中心與燃氣類產品相比,節能率在20%以上,一家一戶一套6匹機系統就可以保證節能、舒適的需求。隨著上海青浦基地太陽能熱泵·空氣能熱泵·一機多能能源中心生產線的建成投產,公司將加快產業化推廣,爭取早讓廣大南方家庭告別寒冬。”力諾瑞特總經理申文明表示。力諾瑞特和上海交通大學研制的這款“一機多能能源中心”新能源多能互補形式的產品,正在成為破解南方分戶供暖的密碼。這也為陽能熱利用的供暖制冷領域及實現多能互補領域提供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