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沙河口區的一小區居民安裝了當時的新型采暖設備-電熱膜。不過很快住戶們發現,相比集中供暖,電熱膜采暖的性價比未必有優勢。更令大家無奈的是:幾年過去電熱膜陸續出現故障,有的甚至損壞無法使用,想聯系生產廠家卻成了難題。如今再想加入集中供暖,誰來籌集基礎設備的鋪設資金也挺麻煩。
小區居民尹大姐告訴記者,小區是2005年建成入住的。當初交房時,業主們都為小區的全新采暖方式感到“挺興奮”。“小區采用的是‘電熱膜供暖’,而不是傳統集中供熱。”尹大姐說,這種電熱膜安裝在住戶天花板上,靠電力驅動加熱。“當時宣傳說,電熱膜采暖效果好,且溫度高低可控,相比集中供暖,經濟性更突出。”
但很快這種“采暖新事物”就被業主詬病。“采暖效果根本比不上集中供熱。”住戶孫先生說,入住后兩年,不點電熱膜時,客廳冬天室溫3攝氏度左右,點了一夜電熱膜之后,室溫不過9攝氏度。“集中供熱的住房,如果室溫不達到18攝氏度標準,居民還可找供熱公司退錢。我們的室溫不達標,可沒地方找人說理去!”
電熱膜的另一個優勢“經濟性”也被不少居民反駁。有住戶稱,一個冬天用電熱膜,電費平均每月500多元錢,4個月下來電費2000多,相比供暖費只多不少。“這新事物的嘗試未必稱得上成功。”
尤其令居民們無奈的是:電熱膜的破損比率有點高。隨機走訪兩棟居民樓內的7家住戶,無一使用電熱膜。“這東西早就不好用了!”住戶們幾乎都如此回答。
而在小區的業主論壇里,對于電熱膜的故障維修問題不少業主更是頗多怨言。“入住后第4年,我家的電熱膜就徹底損壞了。可是想找當初的生產廠家早就找不到了!”而類似情況的住戶挺多。還有住戶稱,當初的電熱膜生產廠家已經不存在了,為此只好棄用。如今在這處小區內,仍正常使用電熱膜的住戶已經不多。8年前的新生事物如今正漸成雞肋。
電熱膜的性價比優勢漸被居民否定。今后該用何種采暖方式,在居民中卻出現了分歧。
像尹大姐這樣年紀較大的住戶們認為,傳統集中供熱還是最靠譜的。“畢竟供熱有人負責,采暖效果也有單位保障。”我市一家大型供暖企業負責人也認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集中供熱由于規模效應,性價比仍是最高的。
不少年輕住戶認為,如今采暖設備越來越多樣化。電采暖技術越來越成熟,甚至還有小型的家庭用水暖鍋爐可用于冬季采暖。傳統集中供熱并非不可替代。
同住小區的小賈表示,自家電熱膜出故障后,他就重新安裝了韓國產的地熱膜。“同樣是用電力驅動加熱,效果不錯,室溫能達到20攝氏度左右。電采暖的最大優勢是采暖時間、溫度都可控。像我們這樣的雙職工家庭,平時在家時間并不長,一直供熱并不經濟。而他家安裝的地熱膜可以通過定時裝置開啟。下班前一小時提前打開加熱室溫就行。小賈算了一筆賬:去年冬天自家的采暖用電費花銷在2400元左右。而同等面積住房的集中供熱采暖費要交3200多元。即使改用空調,電費也不會上漲太多。電熱膜成雞肋只說明這種設備還不成熟,但不足以證明其他采暖方式相比集中供熱就沒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