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困擾邊遠農村清潔取暖用不起、補不起、“散煤復燃”等突出問題,以及城市供熱難題,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推進科技創新,盡快制訂相應技術發展路線圖,遴選并推廣相關領域的關鍵示范工程。
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九洲集團董事長李寅對第一財經表示,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
李寅說,近年來,有關地區持續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原料取暖替代并取得階段性成效。然而,仍有部分區域存在電力資源與輸配難度大,燃氣資源與輸配不足,投資強度大、財政補貼壓力大,以及現有燃料成本較高的難題。
李寅在前期調研中發現,近年來,地方政府的冬季清潔取暖政策連續補貼,財政負擔大,型煤企業回款困難,潔凈型煤、氣代煤、電代煤等多種清潔替代方式的推廣進入了瓶頸期,繼續維持難度極大。此外,潔凈型煤品質及爐具性能參差不齊,推廣難度大。
“調研發現,近兩年散煤復燃現象突出。農業廢棄物等生物質原料未獲認可,就地就近利用仍存障礙。”李寅說,“好料配好爐”仍是現階段“煤改氣”“煤改電”覆蓋不到的農村邊遠地區清潔采暖的最經濟有效措施。長期以來,農業廢棄物等生物質原料被誤作為高污染原料管控,其資源屬性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也與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不相吻合。
供熱行業關系國計民生和“雙碳”目標的實現。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北方地區供熱總面積245億平方米(城鎮供熱面積175億平方米,農村供熱面積70億平方米),其中,清潔供熱面積186億平方米,清潔供熱率為76%。全國涉及清潔供熱企業8350家,產業總產值9200億元,從業人員達125萬人。
目前,清潔供熱產業正在向新型智慧供熱產業轉型升級。但李寅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國家層面缺少支持新型智慧供熱推廣的指導性文件,地方層面,僅北京、內蒙古等部分地區發布了與推廣新型智慧供熱相關的政策。大部分供熱企業都是根據各自業務特點進行新型智慧供熱探索,缺乏指導性、權威性的政策、標準、規范及技術導則。
“新型智慧供熱短期內的改造投入大,效益回收期長,全環節設施的智慧化改造升級和配套軟件系統的搭建,給供熱企業帶來較大的資金壓力;同時近年能源價格上升,供熱成本倒掛嚴重,供熱企業普遍虧損。新型智慧供熱建設補貼、專項資金支持及貸款便利等政策相對缺少。”李寅說。
此外,當前供熱系統采集、處理、分析大數據能力不足,尚未充分挖掘和利用供熱數據的價值,并為系統自動控制和決策提供支持。供熱智能化的系統性尚待完善。新型智慧供熱試點物聯網設備應用較少,深度學習、數據融合等人工智能算法運用較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陳松蹊在提案中反映,目前我國公共數據獲取渠道不暢,缺乏高質量的再分析科學數據集,數據分析人才缺口非常大,政府部門缺乏統計與數據分析高級專業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立說,近年來,通過熱泵回收火電冷端余熱用于建筑供暖有了較大發展,但北方仍有一半以上的城鎮建筑采用燃煤燃氣鍋爐供暖,而非流程制造業還主要依靠鍋爐制備熱量,由此導致該類余熱的回收率不到25%。
蔣立在今年的建議中反映,目前我國在熱泵技術領域有一些獨創,如水蒸氣工質的高溫熱泵和大溫升空氣源熱泵蒸汽制備技術等,但整體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需要解決循環、工質、壓縮機和高溫潤滑等多方面的技術挑戰。全面滿足冬季建筑供暖和全年非流程制造業用熱的需求,最終全面實現零碳熱量供給系統,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突破技術壁壘。
上述代表、委員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議,因地制宜,分級分類設置清潔替代推廣目標,分階段替代,逐步嚴格標準,不搞“一刀切”式推廣。建議包括:
運用生物質與不同品質的煤炭資源合理配比生產復合燃料,并配套專用環保供熱設備,以形成群眾的用能成本較低、政府對供暖排放效果和財政負擔可接受、煤炭清潔化以及生物質資源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的多贏局面。鼓勵地方從經濟性、可持續性、適用性等方面考慮,采取多樣化、切實可行的取暖供暖技術方案并加以推廣。
建議國家層面出臺新型智慧供熱相關鼓勵政策,起草并逐步完善相關標準和規范體系,為新型智慧供熱建設提供依據和指導。多措并舉,通過市場化方式解決供熱企業資金難題。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包括新型智慧供熱項目在內的供熱企業定制低息貸款產品。
建立健全相關法規,把各種工業排放的熱氣、熱水劃歸為熱污染,納入環保部門管理范圍,把余熱回收歸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盡快完成我國零碳熱量供給規劃,制訂經濟可行的我國熱泵技術發展路線圖,遴選相關領域的關鍵示范工程,通過示范工程帶動產品研發,并解決其中相關的政策機制問題。優化有關政策,實現公共數據的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