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冬前,牛玉霞家中都要支出一筆取暖費用,1715元。10年來,不曾變過。“自從搬到樓上來,冬天家里的溫度基本都在21℃以上。”牛玉霞所在的牛家村,是一個搬遷村,2014年村中就開始采用地熱能集中供暖。

牛玉霞的小外孫剛剛一歲半,在家里穿著小馬夾,有些出汗了。
地熱能是一種儲量豐富、分布廣泛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作為清潔能源的一種,地熱代煤的供暖方式具有安全清潔、溫度穩定、可持續利用等優勢,與“煤改氣”“煤改電”相比,使用成本相對經濟、終端安全風險較低。
在搬遷前,牛家村“兩委”可沒少糾結新樓房集中供暖的事。“當時農村樓房常用的集中供暖方式就兩種,要么‘煤改電’,要么‘煤改氣’。”鄒平市焦橋鎮牛家村黨支部委員段作剛說。
然而,在調研過程中,牛家村“兩委”發現這兩種供暖方式各有欠缺。“煤改電”一般是在家中安裝空調,雖然機器能耗較低,但只有空調所在的房間溫度可以得到保證;“煤改氣”的方式雖然可以保證村民家中的溫度,但前期管道鋪設投入較大、村民在使用時花費稍高。
“就目前‘煤改氣’的供暖方式,除去1200元的政府補貼,常駐村民每年需要花費2000-3000元不等的燃氣費,才能保證室內的溫度適宜。”段作剛說。冬季供暖不僅要保證鄉親們家中的溫度,還要考慮到鄉親們的經濟承受能力。
牛家村村民牛玉美的家中的溫度是24攝氏度。
“那陣子,村里一直在找相對經濟實惠的供暖方式,想著或許會有‘第三選擇’。”牛家村黨支部書記邵春峰說。在當地長山鎮的一次觀摩活動,偶然地讓邵春峰了解到用地熱資源供暖的方式。
理論雖然可行,但在當時,地熱供暖是個新鮮事,村里不敢,也不能輕易嘗試。邵春峰在長山鎮觀摩后,回去立刻組織村“兩委”到淄博高青縣的兩個采用地熱供暖的社區,實地查看供暖效果。“采用地熱供暖的社區,室內溫度很穩定,而且費用也相對親民。”邵春峰說。
在多方考察、思量后,最終牛家村“兩委”決定將地熱供暖交于第三方。牛家村采用“政府+企業”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引入濱州乙仁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打造了地熱集中供暖項目。
在牛家村的熱泵站中,濱州乙仁能源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孫茂倫簡單地講解了地熱供暖的工作流程:高溫地熱水從開采井中抽出后,經過層層除雜,流入熱源泵站的換熱器。在這里,高溫地熱水的熱量會被轉移到用戶供暖循環水中,送往村民家中,達到供熱目的。同時,熱量被吸收的地熱尾水會經過再次過濾,并通過回灌井輸送回地下同一層位,實現了“取熱不取水”。
“凡是集中供暖管網能夠鋪設到的地方,我們并不參與。集中供暖管網觸及不到的地方,由地熱供暖來補充,也就是地熱分布式開發。”孫茂倫說,“地熱供暖的管網建設規模相對較小,這就使得前期的建設成本大大減小。整個系統投資一般在120-150元/㎡。系統設計好后,后期的維護費用也并不大。”
“村民每年只需要按18元/㎡的價格支付取暖費,后續維護等問題由企業全權負責。”段作剛說。此外,整村流轉土地時,小田并大田,共多出了200余畝耕地。村中便利用這部分的土地租金,補貼了村民的部分取暖費用,每戶895元。

牛玉霞的小外孫剛剛一歲半,在家里穿著小馬夾,有些出汗了。
地熱能是一種儲量豐富、分布廣泛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作為清潔能源的一種,地熱代煤的供暖方式具有安全清潔、溫度穩定、可持續利用等優勢,與“煤改氣”“煤改電”相比,使用成本相對經濟、終端安全風險較低。
在搬遷前,牛家村“兩委”可沒少糾結新樓房集中供暖的事。“當時農村樓房常用的集中供暖方式就兩種,要么‘煤改電’,要么‘煤改氣’。”鄒平市焦橋鎮牛家村黨支部委員段作剛說。
然而,在調研過程中,牛家村“兩委”發現這兩種供暖方式各有欠缺。“煤改電”一般是在家中安裝空調,雖然機器能耗較低,但只有空調所在的房間溫度可以得到保證;“煤改氣”的方式雖然可以保證村民家中的溫度,但前期管道鋪設投入較大、村民在使用時花費稍高。
“就目前‘煤改氣’的供暖方式,除去1200元的政府補貼,常駐村民每年需要花費2000-3000元不等的燃氣費,才能保證室內的溫度適宜。”段作剛說。冬季供暖不僅要保證鄉親們家中的溫度,還要考慮到鄉親們的經濟承受能力。

牛家村村民牛玉美的家中的溫度是24攝氏度。
“那陣子,村里一直在找相對經濟實惠的供暖方式,想著或許會有‘第三選擇’。”牛家村黨支部書記邵春峰說。在當地長山鎮的一次觀摩活動,偶然地讓邵春峰了解到用地熱資源供暖的方式。
理論雖然可行,但在當時,地熱供暖是個新鮮事,村里不敢,也不能輕易嘗試。邵春峰在長山鎮觀摩后,回去立刻組織村“兩委”到淄博高青縣的兩個采用地熱供暖的社區,實地查看供暖效果。“采用地熱供暖的社區,室內溫度很穩定,而且費用也相對親民。”邵春峰說。
在多方考察、思量后,最終牛家村“兩委”決定將地熱供暖交于第三方。牛家村采用“政府+企業”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引入濱州乙仁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打造了地熱集中供暖項目。
在牛家村的熱泵站中,濱州乙仁能源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孫茂倫簡單地講解了地熱供暖的工作流程:高溫地熱水從開采井中抽出后,經過層層除雜,流入熱源泵站的換熱器。在這里,高溫地熱水的熱量會被轉移到用戶供暖循環水中,送往村民家中,達到供熱目的。同時,熱量被吸收的地熱尾水會經過再次過濾,并通過回灌井輸送回地下同一層位,實現了“取熱不取水”。
“凡是集中供暖管網能夠鋪設到的地方,我們并不參與。集中供暖管網觸及不到的地方,由地熱供暖來補充,也就是地熱分布式開發。”孫茂倫說,“地熱供暖的管網建設規模相對較小,這就使得前期的建設成本大大減小。整個系統投資一般在120-150元/㎡。系統設計好后,后期的維護費用也并不大。”
“村民每年只需要按18元/㎡的價格支付取暖費,后續維護等問題由企業全權負責。”段作剛說。此外,整村流轉土地時,小田并大田,共多出了200余畝耕地。村中便利用這部分的土地租金,補貼了村民的部分取暖費用,每戶89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