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凌晨,我們開始供暖,室內溫度可以達到20-22攝氏度。”近日,北京氣溫驟降,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的辦公室里卻溫暖如春。北京市華清地熱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下屬華清鼎立物業公司技術部經理段鳳華告訴記者,這一辦公室所在的大樓采用“地源熱泵+水蓄能+冷水機組+市政熱力”耦合系統供能模式,“不僅節能環保,而且還十分高效。保守來算,用1千瓦時的電量,可得到相當于4千瓦時電量所產生的熱量。”
近期,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等十部門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新能源供熱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將各類新能源供熱技術應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產業園區、農業農村等場景,鼓勵拓展新能源供熱技術在新基建等場景的應用。
■■“綠色空調”默默在地下運行
“每天一大早,我就來門口的大運河公園晨練,看著滿眼的綠植,再呼吸著高濃度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心情特別舒暢。”家住北京市通州區的姜女士和記者聊天時很開心。
不止于姜女士所說的肉眼可見之“綠”,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風格簡樸的建筑群地下也蘊藏著“大乾坤”。
據段鳳華介紹,這里既沒有鍋爐房和煙囪,也沒有中央空調巨大的室外機,能量卻在地下默默運轉。“這里共有44公里長的管線,河道、綠地下1.1萬多組換熱孔與管線匯集交錯,還有兩座巨型區域能源站,這些共同組成了貫穿辦公區建筑群近240萬平方米的‘綠色空調’,實現了辦公區使用可再生能源比重達40%的目標。”
“自2018年11月正式投入運營以來,截至目前,已完成4個供暖季、3個制冷季運營保障工作,系統整體運行安全穩定,可保證末端建筑室內冬季室溫22-25攝氏度、夏季室溫23-26攝氏度。”段鳳華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北京新能源供熱資源儲量豐富,是全球范圍內少數擁有地熱資源的首都之一。北京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區(含延慶盆地),包括良鄉、延慶等10個地熱田。
據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9年北京市推出新能源供熱支持政策以來,全市新能源供熱進入快速發展期,建成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地源熱泵供暖(制冷)項目、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地源熱泵供暖(制冷)項目,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地源熱泵供暖(制冷)項目等一批示范項目。
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新能源供熱面積累計達到1.06億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燃氣約8億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0萬噸,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如今,綠色已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靚麗的色彩。
■■對調整能源結構意義重大
目前,北京市供熱熱源品種單一,傳統能源占比較高。那么,如何改變這一局面?
“支持新能源供熱發展,構建分布式與集中式結合的多能耦合供熱系統,有利于改變單一燃氣供熱的熱源結構,推動供熱系統重構,更好地保障城市供熱安全。”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從長遠看,大力發展新能源供熱,也是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意見》主要包括總體要求、推動多場景應用、實現多元有序發展、促進產業發展壯大、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完善政策支持、保障措施七個部分。
談及此次政策亮點,上述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場景應用方面,新政鼓勵采用淺層地源熱泵、再生水(污水)源熱泵、中深層地熱、生物質供熱、城市和工業余熱利用等多種新能源供熱技術,支持將各類新能源供熱技術應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產業園區、農業農村等場景。鼓勵拓展新能源供熱技術在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等新能源供熱(制冷)場景的應用,支持二氧化碳制冰、氫能熱電聯供等新技術試點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政也明確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產業園區、農村地區不同建筑類型適宜的新能源供熱技術形式。比如,公共建筑適宜淺層地源熱泵、再生水源熱泵等技術,居住建筑適宜中深層地熱、綠電蓄熱、生物質供熱等技術。
■■提出多項政策扶持舉措
新技術、新場景的應用,離不開投資政策的支持。
對此,《意見》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供熱企業(項目)申請貸款貼息和優惠利率融資給予支持。此外,按照新能源供熱裝機情況、新能源供熱新技術應用、多能耦合綜合能源站建設等不同形式,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供熱項目給予一定的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支持,進一步降低企業投資成本,滿足新能源供熱規模化發展、高質量應用的新要求。
在發展目標上,《意見》提出,到2025年,力爭新能源供熱面積占全市供熱面積比重達到10%以上。到2030年,力爭新能源供熱面積占全市供熱面積比重達到15%以上。
如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區保障房街區的D、F地塊,一批保障房正在緊張有序施工。“這些房子交付后,供暖并非依靠常規的天然氣。”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老百姓將享受到地熱的溫暖。”
“作為北京中深層地熱供暖試點示范項目,這些保障房的供熱面積將超過35萬平方米。”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減少7650噸二氧化碳排放,節約198萬標準立方米天然氣,對助力首都創建綠色供熱體系、實現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未來,隨著新能源供熱規模的繼續擴大,減碳效果會更加明顯。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意見》提出的2030年新能源供熱面積占比15%的目標順利完成,預計到2030年可累計減少碳排放330萬噸左右。”
近期,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等十部門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新能源供熱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將各類新能源供熱技術應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產業園區、農業農村等場景,鼓勵拓展新能源供熱技術在新基建等場景的應用。
■■“綠色空調”默默在地下運行
“每天一大早,我就來門口的大運河公園晨練,看著滿眼的綠植,再呼吸著高濃度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心情特別舒暢。”家住北京市通州區的姜女士和記者聊天時很開心。
不止于姜女士所說的肉眼可見之“綠”,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風格簡樸的建筑群地下也蘊藏著“大乾坤”。
據段鳳華介紹,這里既沒有鍋爐房和煙囪,也沒有中央空調巨大的室外機,能量卻在地下默默運轉。“這里共有44公里長的管線,河道、綠地下1.1萬多組換熱孔與管線匯集交錯,還有兩座巨型區域能源站,這些共同組成了貫穿辦公區建筑群近240萬平方米的‘綠色空調’,實現了辦公區使用可再生能源比重達40%的目標。”
“自2018年11月正式投入運營以來,截至目前,已完成4個供暖季、3個制冷季運營保障工作,系統整體運行安全穩定,可保證末端建筑室內冬季室溫22-25攝氏度、夏季室溫23-26攝氏度。”段鳳華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北京新能源供熱資源儲量豐富,是全球范圍內少數擁有地熱資源的首都之一。北京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區(含延慶盆地),包括良鄉、延慶等10個地熱田。
據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9年北京市推出新能源供熱支持政策以來,全市新能源供熱進入快速發展期,建成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地源熱泵供暖(制冷)項目、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地源熱泵供暖(制冷)項目,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地源熱泵供暖(制冷)項目等一批示范項目。
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新能源供熱面積累計達到1.06億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燃氣約8億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0萬噸,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如今,綠色已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靚麗的色彩。
■■對調整能源結構意義重大
目前,北京市供熱熱源品種單一,傳統能源占比較高。那么,如何改變這一局面?
“支持新能源供熱發展,構建分布式與集中式結合的多能耦合供熱系統,有利于改變單一燃氣供熱的熱源結構,推動供熱系統重構,更好地保障城市供熱安全。”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從長遠看,大力發展新能源供熱,也是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意見》主要包括總體要求、推動多場景應用、實現多元有序發展、促進產業發展壯大、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完善政策支持、保障措施七個部分。
談及此次政策亮點,上述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場景應用方面,新政鼓勵采用淺層地源熱泵、再生水(污水)源熱泵、中深層地熱、生物質供熱、城市和工業余熱利用等多種新能源供熱技術,支持將各類新能源供熱技術應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產業園區、農業農村等場景。鼓勵拓展新能源供熱技術在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等新能源供熱(制冷)場景的應用,支持二氧化碳制冰、氫能熱電聯供等新技術試點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政也明確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產業園區、農村地區不同建筑類型適宜的新能源供熱技術形式。比如,公共建筑適宜淺層地源熱泵、再生水源熱泵等技術,居住建筑適宜中深層地熱、綠電蓄熱、生物質供熱等技術。
■■提出多項政策扶持舉措
新技術、新場景的應用,離不開投資政策的支持。
對此,《意見》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供熱企業(項目)申請貸款貼息和優惠利率融資給予支持。此外,按照新能源供熱裝機情況、新能源供熱新技術應用、多能耦合綜合能源站建設等不同形式,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供熱項目給予一定的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支持,進一步降低企業投資成本,滿足新能源供熱規模化發展、高質量應用的新要求。
在發展目標上,《意見》提出,到2025年,力爭新能源供熱面積占全市供熱面積比重達到10%以上。到2030年,力爭新能源供熱面積占全市供熱面積比重達到15%以上。
如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區保障房街區的D、F地塊,一批保障房正在緊張有序施工。“這些房子交付后,供暖并非依靠常規的天然氣。”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老百姓將享受到地熱的溫暖。”
“作為北京中深層地熱供暖試點示范項目,這些保障房的供熱面積將超過35萬平方米。”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減少7650噸二氧化碳排放,節約198萬標準立方米天然氣,對助力首都創建綠色供熱體系、實現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未來,隨著新能源供熱規模的繼續擴大,減碳效果會更加明顯。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意見》提出的2030年新能源供熱面積占比15%的目標順利完成,預計到2030年可累計減少碳排放330萬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