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已成為推動中國綠色發展的關鍵主題。
為助力國家實現上述氣候目標,青島市政府基于當地能源結構、資源稟賦、氣候狀況和地質條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基礎設施優先的低碳轉型規劃,從而系統推動青島市的低碳發展。
為支持青島的低碳轉型,亞洲開發銀行(亞行)通過貸款支持了青島智能低碳區域供熱項目,先行示范區域供熱項目如何實現零排放。
青島智能低碳區域供熱項目在項目設計過程中就考慮到,在淘汰燃煤電廠的過程中,僅靠單一清潔能源無法滿足青島市日益增長的熱負荷需求,也無法實現城市供熱的整體低碳轉化。因此“多能互補” 即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結合使用是推動青島供熱系統低碳轉型的解決方案,對推動青島市的碳達峰和碳中和至關重要。亞行支持的此項目在青島低碳轉型的路徑中如何發揮戰略性作用, 即在幫助改善當地空氣質量的同時,又能使青島區域供熱系統更邁向低碳環保、取得可負擔的經濟規模化效益是有挑戰性的。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通過“分布式綠色能源(綠能)多能互補”可以滿足青島市局部區域不斷增加的熱負荷需求。綠能分布式多能互補指全部采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進行分散式區域供熱供冷。這種低碳解決方案行之有效,不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項目為城鎮集中供熱規劃所設計的方法可謂雙贏,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項目增加的成本還有望通過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而抵減。CCER是中國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將于2023年年內重新啟動。
雖然青島市仍然靠天然氣為主提供集中供熱,亞行支持的青島智能低碳供熱項目在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奧帆中心)示范了零碳排放供熱——在不利用化石燃料的前提下滿足區域額外的熱負荷需求。青島智能低碳供熱項目的奧帆中心模塊以“分布式綠能多能互補”為核心,綜合利用海水源熱泵、太陽能光伏、風能、空氣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工業余熱回收等清潔能源技術為奧帆中心整個社區供熱和供冷。2022年,奧帆中心被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為全國首個“零碳社區”。
項目除具有領先的低碳供熱供冷技術外,還應用了實時智能需求測響應的供熱調度系統。該系統按用戶端舒適度自動做出需求側響應,快速調節冷熱供應量,大幅度加強節能減排。青島奧帆中心“零碳社區”自2022年投入運營以來,每年能夠直接節約用電量約303萬千瓦時,節約用熱量約2.2萬吉焦,節約燃氣量約5,500標準立方米,直接減少碳排放約8,663噸。
雖然綠能多能互補實際運行成本較高,至少30%的增量成本需要依靠財政補貼,但此類項目具備較高的額外性,有潛力產生CCER減排量,因為:(1)應用了先進的多源互補供熱技術完全靠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2)二氧化碳減排量可規模化;(3)項目成本高需要財政補貼。通過實施青島智能低碳供熱項目發現,雖然完全依靠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低碳供熱會產生較高的成本,但有潛力通過CCER的開發和交易來降低成本。若項目產生CCER,就可在自愿減排市場進行碳交易,長遠來看,還有望通過全國碳市場進行配額抵消。
青島智能低碳供熱項目在華北地區首次示范了綜合低碳轉型的供熱技術,既滿足了青島市不斷增長的冷熱負荷需求,又為該市深化節能減排工作貢獻了一臂之力。考慮到本項目能夠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還有可能產生CCER,如果有滿足當地能源結構、地理、氣候特征的綠能多能互補利用條件的話,此類項目可以進一步被推廣和復制,以進一步減緩氣候變化。從2024年起,本項目每年預計將減少:(1)煤炭使用量38.7萬噸以上;(2)二氧化碳排放量百萬噸以上。
本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也支持了業主單位(青島能源集團)從歐洲國家學習借鑒先進的低碳集中供熱技術,包括實時需求側需求響應、碳排放交易機制和自愿減排等。青島智能低碳供熱項目的運營模式及在產生潛在CCER方面的特征,可以進一步在中國其他區域以及亞行其他發展中成員國中廣泛分享,以期促進南南合作。
作者:盧蘭蘭,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城市發展)
為助力國家實現上述氣候目標,青島市政府基于當地能源結構、資源稟賦、氣候狀況和地質條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基礎設施優先的低碳轉型規劃,從而系統推動青島市的低碳發展。
為支持青島的低碳轉型,亞洲開發銀行(亞行)通過貸款支持了青島智能低碳區域供熱項目,先行示范區域供熱項目如何實現零排放。
青島智能低碳區域供熱項目在項目設計過程中就考慮到,在淘汰燃煤電廠的過程中,僅靠單一清潔能源無法滿足青島市日益增長的熱負荷需求,也無法實現城市供熱的整體低碳轉化。因此“多能互補” 即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結合使用是推動青島供熱系統低碳轉型的解決方案,對推動青島市的碳達峰和碳中和至關重要。亞行支持的此項目在青島低碳轉型的路徑中如何發揮戰略性作用, 即在幫助改善當地空氣質量的同時,又能使青島區域供熱系統更邁向低碳環保、取得可負擔的經濟規模化效益是有挑戰性的。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通過“分布式綠色能源(綠能)多能互補”可以滿足青島市局部區域不斷增加的熱負荷需求。綠能分布式多能互補指全部采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進行分散式區域供熱供冷。這種低碳解決方案行之有效,不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項目為城鎮集中供熱規劃所設計的方法可謂雙贏,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項目增加的成本還有望通過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而抵減。CCER是中國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將于2023年年內重新啟動。
雖然青島市仍然靠天然氣為主提供集中供熱,亞行支持的青島智能低碳供熱項目在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奧帆中心)示范了零碳排放供熱——在不利用化石燃料的前提下滿足區域額外的熱負荷需求。青島智能低碳供熱項目的奧帆中心模塊以“分布式綠能多能互補”為核心,綜合利用海水源熱泵、太陽能光伏、風能、空氣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工業余熱回收等清潔能源技術為奧帆中心整個社區供熱和供冷。2022年,奧帆中心被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為全國首個“零碳社區”。
項目除具有領先的低碳供熱供冷技術外,還應用了實時智能需求測響應的供熱調度系統。該系統按用戶端舒適度自動做出需求側響應,快速調節冷熱供應量,大幅度加強節能減排。青島奧帆中心“零碳社區”自2022年投入運營以來,每年能夠直接節約用電量約303萬千瓦時,節約用熱量約2.2萬吉焦,節約燃氣量約5,500標準立方米,直接減少碳排放約8,663噸。
雖然綠能多能互補實際運行成本較高,至少30%的增量成本需要依靠財政補貼,但此類項目具備較高的額外性,有潛力產生CCER減排量,因為:(1)應用了先進的多源互補供熱技術完全靠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2)二氧化碳減排量可規模化;(3)項目成本高需要財政補貼。通過實施青島智能低碳供熱項目發現,雖然完全依靠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低碳供熱會產生較高的成本,但有潛力通過CCER的開發和交易來降低成本。若項目產生CCER,就可在自愿減排市場進行碳交易,長遠來看,還有望通過全國碳市場進行配額抵消。
青島智能低碳供熱項目在華北地區首次示范了綜合低碳轉型的供熱技術,既滿足了青島市不斷增長的冷熱負荷需求,又為該市深化節能減排工作貢獻了一臂之力。考慮到本項目能夠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還有可能產生CCER,如果有滿足當地能源結構、地理、氣候特征的綠能多能互補利用條件的話,此類項目可以進一步被推廣和復制,以進一步減緩氣候變化。從2024年起,本項目每年預計將減少:(1)煤炭使用量38.7萬噸以上;(2)二氧化碳排放量百萬噸以上。
本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也支持了業主單位(青島能源集團)從歐洲國家學習借鑒先進的低碳集中供熱技術,包括實時需求側需求響應、碳排放交易機制和自愿減排等。青島智能低碳供熱項目的運營模式及在產生潛在CCER方面的特征,可以進一步在中國其他區域以及亞行其他發展中成員國中廣泛分享,以期促進南南合作。
作者:盧蘭蘭,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