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升地熱資源調查精度,將地熱能開發真正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當中。
“截至2020年底,河南省地熱能供暖面積突破1億平方米,占全國總規模的23%以上,較‘十二五’末期增長1.8倍,同時淺層地熱能供暖也取得穩步增長,超額完成國家確定的河南省‘十三五’期間地熱能發展目標。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河南省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能力5000萬平方米以上。”5月30日,在第七屆河南地熱資源高質量可持續開發利用峰會上,中國技術監督情報協會地熱產業工作委員會主任、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陳焰華指出。
5000萬平米以上,這意味著“十四五”時期河南省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要增加約50%。面對如此積極的目標,河南省地熱能產業要如何搶抓市場發展新機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碳”經濟新引擎呢?
推進規模化開發利用
據陳焰華介紹,《河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地熱能供暖、生物質供熱、生物質燃料、太陽能熱利用等非電利用規模達到300萬噸標準煤以上,推進地熱能規模化開發利用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點任務。《規劃》提出,持續推進地熱資源勘查評價,加快中深層地熱能集中連片開發,拓寬地熱能利用方式。
國家能源行業地熱能專業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河南省地質局地熱首席專家盧予北指出,河南省地熱能資源十分充足。“河南200米以下的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淺層地熱能資源量相當于5億噸標準煤,估算省內干熱巖可采資源潛力相當于14億噸標準煤,另外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資源熱儲面積為整個省內國土面積的30%。”
不過,盧予北同時指出,目前河南省地熱資源勘查程度較低。地熱資源量掌握不清晰,基礎數據不足,地熱資源的規劃布局、科學研究以及規范管理等,都迫切需要相關技術研究和數據的支撐。
加強基礎工作
盧予北透露,截至2020年12月,河南省已完成的地熱地質工作程度基本以調查和普查為主,其中調查階段地熱項目18個,普查即預可行性勘查階段項目31個,詳查階段即可行性勘查項目7個,數量較少。
盧予北進一步指出,地熱資源勘查是地熱資源產業化的重要要素。地熱資源調查評價是地熱產業化的基礎工作,后期還需要進行地熱資源監測和地質環境安全性評估工作,目的是為政府決策管理和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撐和依據。“地熱能資源開發方式、系統設計、利用效果受當地地質、水文地質、氣象、氣候等條件制約,表現在不同地理位置,巖土體熱物理性質各不相同,換熱效率相差懸殊。如果地熱資源勘查不充分,產業發展宏觀規劃和決策依據可能不足。”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高級工程師李翔認為:“要發揮地熱能作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勘查到位。這個詞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并不容易。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地熱能開發是在城市建設規劃已經落地的情況下,再去根據規劃的項目勘查、編制開發利用方案。但這種方式對于中深層地熱開發利用來說,風險很大,存在前期投資浪費的情況。”
協同發力促發展
盧予北援引數據稱,河南地熱井深度在300米至3318米之間,以開采低溫地熱資源為主,開采深度多為800米至1300米,深度大于1500米的地熱井數量較少。
在李翔看來,河南省地熱資源條件優異,不僅是淺層地熱能,中深層地熱資源也非常不錯,可利用量很大,未來河南省地熱能開發管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此,需要持續推進地熱能資源的勘查評價工作,這也是河南省“十四五”規劃的重點。
李翔提出,要提升地熱資源調查精度,將地熱能開發真正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當中。目前執行的地熱資源調查精度不夠,會讓后續工作大打折扣,可以針對不同區域分階段開展勘查工作。
盧予北補充說,部分企業為追求效益最大化,在沒有足夠地質勘查評價基礎上,盲目上馬項目、私采濫排、無序開采地熱資源,導致能耗高、地下水回灌困難、水位下降、地下換熱冷熱失衡問題等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出現。要做好勘查工作,就要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處理好企業、勘查單位等之間的關系,加強行業自律,做到換位思考和相互理解。“地熱開發屬于公益性民生工程,要把地熱資源勘查開發當事業做,而不是占地盤、搶利益和炒作,這樣地熱產業才能健康持續發展。”
“截至2020年底,河南省地熱能供暖面積突破1億平方米,占全國總規模的23%以上,較‘十二五’末期增長1.8倍,同時淺層地熱能供暖也取得穩步增長,超額完成國家確定的河南省‘十三五’期間地熱能發展目標。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河南省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能力5000萬平方米以上。”5月30日,在第七屆河南地熱資源高質量可持續開發利用峰會上,中國技術監督情報協會地熱產業工作委員會主任、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陳焰華指出。
5000萬平米以上,這意味著“十四五”時期河南省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要增加約50%。面對如此積極的目標,河南省地熱能產業要如何搶抓市場發展新機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碳”經濟新引擎呢?
推進規模化開發利用
據陳焰華介紹,《河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地熱能供暖、生物質供熱、生物質燃料、太陽能熱利用等非電利用規模達到300萬噸標準煤以上,推進地熱能規模化開發利用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點任務。《規劃》提出,持續推進地熱資源勘查評價,加快中深層地熱能集中連片開發,拓寬地熱能利用方式。
國家能源行業地熱能專業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河南省地質局地熱首席專家盧予北指出,河南省地熱能資源十分充足。“河南200米以下的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淺層地熱能資源量相當于5億噸標準煤,估算省內干熱巖可采資源潛力相當于14億噸標準煤,另外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資源熱儲面積為整個省內國土面積的30%。”
不過,盧予北同時指出,目前河南省地熱資源勘查程度較低。地熱資源量掌握不清晰,基礎數據不足,地熱資源的規劃布局、科學研究以及規范管理等,都迫切需要相關技術研究和數據的支撐。
加強基礎工作
盧予北透露,截至2020年12月,河南省已完成的地熱地質工作程度基本以調查和普查為主,其中調查階段地熱項目18個,普查即預可行性勘查階段項目31個,詳查階段即可行性勘查項目7個,數量較少。
盧予北進一步指出,地熱資源勘查是地熱資源產業化的重要要素。地熱資源調查評價是地熱產業化的基礎工作,后期還需要進行地熱資源監測和地質環境安全性評估工作,目的是為政府決策管理和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撐和依據。“地熱能資源開發方式、系統設計、利用效果受當地地質、水文地質、氣象、氣候等條件制約,表現在不同地理位置,巖土體熱物理性質各不相同,換熱效率相差懸殊。如果地熱資源勘查不充分,產業發展宏觀規劃和決策依據可能不足。”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高級工程師李翔認為:“要發揮地熱能作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勘查到位。這個詞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并不容易。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地熱能開發是在城市建設規劃已經落地的情況下,再去根據規劃的項目勘查、編制開發利用方案。但這種方式對于中深層地熱開發利用來說,風險很大,存在前期投資浪費的情況。”
協同發力促發展
盧予北援引數據稱,河南地熱井深度在300米至3318米之間,以開采低溫地熱資源為主,開采深度多為800米至1300米,深度大于1500米的地熱井數量較少。
在李翔看來,河南省地熱資源條件優異,不僅是淺層地熱能,中深層地熱資源也非常不錯,可利用量很大,未來河南省地熱能開發管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此,需要持續推進地熱能資源的勘查評價工作,這也是河南省“十四五”規劃的重點。
李翔提出,要提升地熱資源調查精度,將地熱能開發真正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當中。目前執行的地熱資源調查精度不夠,會讓后續工作大打折扣,可以針對不同區域分階段開展勘查工作。
盧予北補充說,部分企業為追求效益最大化,在沒有足夠地質勘查評價基礎上,盲目上馬項目、私采濫排、無序開采地熱資源,導致能耗高、地下水回灌困難、水位下降、地下換熱冷熱失衡問題等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出現。要做好勘查工作,就要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處理好企業、勘查單位等之間的關系,加強行業自律,做到換位思考和相互理解。“地熱開發屬于公益性民生工程,要把地熱資源勘查開發當事業做,而不是占地盤、搶利益和炒作,這樣地熱產業才能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