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興化市興東鎮北賀村的“蘇熱1井”開始進行熱儲層壓裂實驗,這標志著我省首個干熱巖綜合利用試驗項目正式啟動。干熱巖是地殼深處不含水或蒸汽的、溫度在150℃以上的熱巖體,屬于地熱資源的一種。
“干熱巖可進行發電、供暖、種植、養殖等綜合梯級利用,與其他清潔能源相比,開發利用干熱巖資源具有‘穩定高效、永久持續、儲量豐富、清潔環保’等四個特點。”16日,在對熱儲層壓裂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時,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技術人員向記者介紹。
熱儲層壓裂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技術人員解釋,壓裂就是利用深井注入高壓水,滲透進入干熱巖層縫隙并吸收地熱能量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把地下的熱水抽上來發電。”記者在現場看到,干熱巖石裂隙中的高溫水、汽通過另一個專用深井到達地面,隨后進入熱交換及地面循環裝置用于發電,而冷卻后的水再次通過高壓泵注入地下熱交換系統循環使用,整個過程都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進行。
往地底下注水并不容易。記者了解到,在克服了地層復雜、施工難度大等諸多困難后,今年年初,“蘇熱1井”順利完井,井深約4700米,井底溫度155℃,成功探獲碳酸鹽巖熱儲層,首次證實蘇北盆地蘊藏豐富的干熱巖資源,實現了江蘇省干熱巖勘查“零”的突破。
目前,我省淺層地熱能和水熱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已基本成熟,其應用在各地“遍處開花”。江蘇是我國第四個發現干熱巖的省份,科學開發利用這一資源,對我省改善能源結構、緩解能源短缺、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經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初步估算,泰州地區干熱巖資源蘊藏量折合標準煤196億噸,約為全省2020年能源消耗總量的60倍。
目前,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已布設微地震監測臺站,完成了“蘇熱1井”微地震監測工程淺井/地面臺站建設,同時完鉆了1500米微地震監測井鉆探。熱儲層壓裂實驗分析結束后,將圍繞查明干熱巖等地熱資源分布潛力、規模化開發利用技術研究部署、加強規劃布局等方面開展工作。
地殼深處的干熱巖資源開發利用正在積極布局,我省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已取得明顯成效,地熱能源應用正越來越便捷。江蘇省地熱能源學會副秘書長、地熱能專家杜建國介紹,地熱資源主要有三種(層),除深層的干熱巖資源外,還有淺層熱能及中深層水熱型地熱。
他介紹,淺層熱能資源通常賦存在地下0—200米深度的土壤、地下水中,采用地源熱泵技術提取熱能對建筑物供暖和制冷;其中,100米左右區域溫度常年恒溫18℃左右,以水為載體轉運地下恒溫,可為地上建筑物提供制冷供暖。“中深層熱能則為200米到3000米深度的水熱型地熱資源,地下熱水自然溫度超過25℃,里面含有一種或一種以上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元素,具備一定儲水量,用途廣泛,主要集中在生態旅游、洗浴、種植、養殖等領域,也是江蘇目前利用最廣泛的地熱資源形式。”杜建國補充道,南京市湯山鎮溫泉就是中深層熱能的典型運用。據統計,江蘇省現有地熱井300眼左右。
目前,地熱能源已廣泛應用于建筑空調、水產養殖、科技住宅等場景。在南通海安老壩港,養殖戶已經開始使用中層地熱水養殖河豚;在南京鼓樓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園,江蘇省內規模最大的江水源熱泵和區域供冷供熱項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在徐州賈汪,礦(鉆)井出水溫度達47℃,可用于生態體驗、生態農業以及大棚種植。
“到目前為止,我省地熱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基本都是市場推動。”杜建國坦言,江蘇地熱能源豐富,但利用形式單一。他建議,應在系統進行全省地熱能源勘查的基礎上開展我省地熱能源勘查和開發利用規劃,從現實性、經濟性(投入產出性價比)、社會需求和加快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等綜合方面考慮,加強全省中高溫水熱型地熱勘查、潛力評價和綜合高效利用研究工作。此外,還需加強地熱資源的有序開發和有效保護,加強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和管理。
“干熱巖可進行發電、供暖、種植、養殖等綜合梯級利用,與其他清潔能源相比,開發利用干熱巖資源具有‘穩定高效、永久持續、儲量豐富、清潔環保’等四個特點。”16日,在對熱儲層壓裂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時,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技術人員向記者介紹。
熱儲層壓裂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技術人員解釋,壓裂就是利用深井注入高壓水,滲透進入干熱巖層縫隙并吸收地熱能量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把地下的熱水抽上來發電。”記者在現場看到,干熱巖石裂隙中的高溫水、汽通過另一個專用深井到達地面,隨后進入熱交換及地面循環裝置用于發電,而冷卻后的水再次通過高壓泵注入地下熱交換系統循環使用,整個過程都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進行。
往地底下注水并不容易。記者了解到,在克服了地層復雜、施工難度大等諸多困難后,今年年初,“蘇熱1井”順利完井,井深約4700米,井底溫度155℃,成功探獲碳酸鹽巖熱儲層,首次證實蘇北盆地蘊藏豐富的干熱巖資源,實現了江蘇省干熱巖勘查“零”的突破。
目前,我省淺層地熱能和水熱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已基本成熟,其應用在各地“遍處開花”。江蘇是我國第四個發現干熱巖的省份,科學開發利用這一資源,對我省改善能源結構、緩解能源短缺、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經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初步估算,泰州地區干熱巖資源蘊藏量折合標準煤196億噸,約為全省2020年能源消耗總量的60倍。
目前,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已布設微地震監測臺站,完成了“蘇熱1井”微地震監測工程淺井/地面臺站建設,同時完鉆了1500米微地震監測井鉆探。熱儲層壓裂實驗分析結束后,將圍繞查明干熱巖等地熱資源分布潛力、規模化開發利用技術研究部署、加強規劃布局等方面開展工作。
地殼深處的干熱巖資源開發利用正在積極布局,我省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已取得明顯成效,地熱能源應用正越來越便捷。江蘇省地熱能源學會副秘書長、地熱能專家杜建國介紹,地熱資源主要有三種(層),除深層的干熱巖資源外,還有淺層熱能及中深層水熱型地熱。
他介紹,淺層熱能資源通常賦存在地下0—200米深度的土壤、地下水中,采用地源熱泵技術提取熱能對建筑物供暖和制冷;其中,100米左右區域溫度常年恒溫18℃左右,以水為載體轉運地下恒溫,可為地上建筑物提供制冷供暖。“中深層熱能則為200米到3000米深度的水熱型地熱資源,地下熱水自然溫度超過25℃,里面含有一種或一種以上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元素,具備一定儲水量,用途廣泛,主要集中在生態旅游、洗浴、種植、養殖等領域,也是江蘇目前利用最廣泛的地熱資源形式。”杜建國補充道,南京市湯山鎮溫泉就是中深層熱能的典型運用。據統計,江蘇省現有地熱井300眼左右。
目前,地熱能源已廣泛應用于建筑空調、水產養殖、科技住宅等場景。在南通海安老壩港,養殖戶已經開始使用中層地熱水養殖河豚;在南京鼓樓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園,江蘇省內規模最大的江水源熱泵和區域供冷供熱項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在徐州賈汪,礦(鉆)井出水溫度達47℃,可用于生態體驗、生態農業以及大棚種植。
“到目前為止,我省地熱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基本都是市場推動。”杜建國坦言,江蘇地熱能源豐富,但利用形式單一。他建議,應在系統進行全省地熱能源勘查的基礎上開展我省地熱能源勘查和開發利用規劃,從現實性、經濟性(投入產出性價比)、社會需求和加快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等綜合方面考慮,加強全省中高溫水熱型地熱勘查、潛力評價和綜合高效利用研究工作。此外,還需加強地熱資源的有序開發和有效保護,加強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