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市域統籌,一張熱網,多個熱源,供需協調,市場化運行”的供熱目標,濟南熱力有限公司積極推廣以工業余熱利用為主的清潔利用燃煤技術應用項目。在該公司所轄東部城區現有華電章丘余熱利用項目一期基礎上,推進章丘余熱二期、濟鋼余熱利用等多元化綠色供熱模式。同時,探索多熱源聯網供熱技術,為合理、經濟、穩定供熱夯實基礎,構建市場化供熱格局。
服務升級
群眾滿意漸成供熱“新常態”
2014年,是濟南熱力有限公司全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年。
濟南熱力提出,停暖日即開工日。2014年3月15日起,該公司所轄東部城區迅速拉開8項工程建設大幕,高標準完成唐冶熱源廠一期2臺鍋爐建設,新改建63.17公里熱網,積極推進章丘電廠余熱利用項目建設等。通過熱源建設、再開發,實現當年新開發供熱面積達歷史最高的700萬平方米,進一步提高供熱普及率,提升供暖質量,積極回應百姓期待。
除提升供熱配套設施硬件標準外,濟南熱力還努力解決服務短板,提升供熱服務軟件,讓群眾滿意成為供熱“新常態”。電話不好打,增加熱線坐席數量,近30部電話提升熱線接聽率;維修需求多,開展“暖萬家”志愿者進社區活動,發動全員走進基層百姓家“噓寒問暖”;早期供熱溫度不達標,提前開展供熱調試,確保供熱首日達標運行送暖……
通過一系列實際行動,濟南熱力真正做到了“直面問題,踐行承諾”,實現2014年行風評議名次大踏步前進,位列全市服務行業單位第三名。
多元布局
余熱利用主導清潔燃煤供熱
雖然供熱基礎設施正加速建設,但依舊趕不上高速發展的城市需求。一方面,東部城區仍存在加入集中供熱需求尚未解決的情況,尤其是老城區居民。另一方面,我市冬季霧霾天氣嚴峻,燃煤消耗量亟需控制。
根據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對當前能源情況的綜合分析,解決供熱需求仍需依靠煤炭,但應以推廣利用煤炭的清潔燃燒為主,積極穩妥開發利用天然氣和其他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為輔,形成穩定可靠的多方式、多元化能源供應與消費格局,滿足城市發展需要。
為此,濟南熱力積極推廣工業余熱利用等高效率清潔利用燃煤技術應用,解決供熱需求。目前,全長18.3公里的華電章丘余熱利用工程一期長輸管線已建設完成,開始注水沖洗,即將進入冬季運行模擬階段。該項目年內將提供供熱能力600-800萬平方米,遠期為濟南城區1500萬平方米供熱,優先滿足老城區用熱需求和燃煤替代需要。
據統計,東部城區供熱面積已達到4472萬平方米,將陸續形成黃臺電廠熱源、濟南熱力自有熱源、章丘余熱、濟鋼余熱多熱源供熱格局。其中,黃臺電廠熱源1700萬平方米,濟南熱力自有熱源1500萬平方米,章丘余熱遠期1500萬平方米,濟鋼余熱遠期500萬平方米。
管網互聯
市場化供熱謀求良性發展
熱源多、分布廣,運行起來不易協調。如何充分合理使用點多面廣的熱源,即便某個熱源出了故障,也能有其他熱源補充進來,這是東部城區供熱面臨的一大挑戰。遵循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市域統籌,一張熱網,多個熱源,供需協調,市場化運行”的供熱目標,濟南熱力探索多熱源聯網,優化熱源、管網,保證供熱質量。
隨著“汽改水”工程的不斷推進,能耗平臺的建成以及換熱站自控功能的實現,東部城區已具備運用多熱源聯網供熱技術的條件。濟南熱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世英說:“待一張熱網、多個熱源供熱模式成形,無論民營或個體投資建設的熱源都可平等競爭,按照市場化原則競價入網,并按照用熱計量結算,真正實現市場化供熱的良性發展。”
按照計劃,濟南熱力將對具備聯網條件的區域實施聯網改造。其中,黃臺電廠2號首站、祝舜路隔壓站和東新熱電廠已實現管網互聯,正式聯網運行后將以黃臺電廠為主、東新熱電廠為輔供熱;漿水泉熱源廠和蓮花山熱源廠初步具備并網條件,待條件成熟將進行管網連通改造;華電章丘電廠和唐冶、東盛、東新等熱源(電)廠,待章丘余熱運行平穩后,將視情況推進電廠和長輸管網途經的3座熱源(電)廠聯網供熱;濟鋼余熱與黃臺電廠,濟鋼余熱有望年內向工業北路沿線用戶送暖,將考慮與黃臺電廠余熱聯網,及遠期與章丘電廠余熱聯網可能性。
服務升級
群眾滿意漸成供熱“新常態”
2014年,是濟南熱力有限公司全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年。
濟南熱力提出,停暖日即開工日。2014年3月15日起,該公司所轄東部城區迅速拉開8項工程建設大幕,高標準完成唐冶熱源廠一期2臺鍋爐建設,新改建63.17公里熱網,積極推進章丘電廠余熱利用項目建設等。通過熱源建設、再開發,實現當年新開發供熱面積達歷史最高的700萬平方米,進一步提高供熱普及率,提升供暖質量,積極回應百姓期待。
除提升供熱配套設施硬件標準外,濟南熱力還努力解決服務短板,提升供熱服務軟件,讓群眾滿意成為供熱“新常態”。電話不好打,增加熱線坐席數量,近30部電話提升熱線接聽率;維修需求多,開展“暖萬家”志愿者進社區活動,發動全員走進基層百姓家“噓寒問暖”;早期供熱溫度不達標,提前開展供熱調試,確保供熱首日達標運行送暖……
通過一系列實際行動,濟南熱力真正做到了“直面問題,踐行承諾”,實現2014年行風評議名次大踏步前進,位列全市服務行業單位第三名。
多元布局
余熱利用主導清潔燃煤供熱
雖然供熱基礎設施正加速建設,但依舊趕不上高速發展的城市需求。一方面,東部城區仍存在加入集中供熱需求尚未解決的情況,尤其是老城區居民。另一方面,我市冬季霧霾天氣嚴峻,燃煤消耗量亟需控制。
根據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對當前能源情況的綜合分析,解決供熱需求仍需依靠煤炭,但應以推廣利用煤炭的清潔燃燒為主,積極穩妥開發利用天然氣和其他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為輔,形成穩定可靠的多方式、多元化能源供應與消費格局,滿足城市發展需要。
為此,濟南熱力積極推廣工業余熱利用等高效率清潔利用燃煤技術應用,解決供熱需求。目前,全長18.3公里的華電章丘余熱利用工程一期長輸管線已建設完成,開始注水沖洗,即將進入冬季運行模擬階段。該項目年內將提供供熱能力600-800萬平方米,遠期為濟南城區1500萬平方米供熱,優先滿足老城區用熱需求和燃煤替代需要。
據統計,東部城區供熱面積已達到4472萬平方米,將陸續形成黃臺電廠熱源、濟南熱力自有熱源、章丘余熱、濟鋼余熱多熱源供熱格局。其中,黃臺電廠熱源1700萬平方米,濟南熱力自有熱源1500萬平方米,章丘余熱遠期1500萬平方米,濟鋼余熱遠期500萬平方米。
管網互聯
市場化供熱謀求良性發展
熱源多、分布廣,運行起來不易協調。如何充分合理使用點多面廣的熱源,即便某個熱源出了故障,也能有其他熱源補充進來,這是東部城區供熱面臨的一大挑戰。遵循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市域統籌,一張熱網,多個熱源,供需協調,市場化運行”的供熱目標,濟南熱力探索多熱源聯網,優化熱源、管網,保證供熱質量。
隨著“汽改水”工程的不斷推進,能耗平臺的建成以及換熱站自控功能的實現,東部城區已具備運用多熱源聯網供熱技術的條件。濟南熱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世英說:“待一張熱網、多個熱源供熱模式成形,無論民營或個體投資建設的熱源都可平等競爭,按照市場化原則競價入網,并按照用熱計量結算,真正實現市場化供熱的良性發展。”
按照計劃,濟南熱力將對具備聯網條件的區域實施聯網改造。其中,黃臺電廠2號首站、祝舜路隔壓站和東新熱電廠已實現管網互聯,正式聯網運行后將以黃臺電廠為主、東新熱電廠為輔供熱;漿水泉熱源廠和蓮花山熱源廠初步具備并網條件,待條件成熟將進行管網連通改造;華電章丘電廠和唐冶、東盛、東新等熱源(電)廠,待章丘余熱運行平穩后,將視情況推進電廠和長輸管網途經的3座熱源(電)廠聯網供熱;濟鋼余熱與黃臺電廠,濟鋼余熱有望年內向工業北路沿線用戶送暖,將考慮與黃臺電廠余熱聯網,及遠期與章丘電廠余熱聯網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