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提出:“2023年重點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耗,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隨著宿州市城市的快速發展,國能宿州熱電有限公司的地理位置已處在城市中心區域,成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城市電廠,伴隨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取締和轉移城市電廠的呼聲日漸升高,再加之煤電政策的持續收緊,淘汰關停風險大大增加,如何破解生存和發展瓶頸?宿州公司給出了明確答案——抓牢供熱“牛鼻子,走好持續發展路。
國能宿州熱電有限公司現有2×350MW超臨界供熱機組,是安徽省宿州市供熱專項規劃和熱電聯產規劃中的主要熱源點,目前也是皖北地區最大且唯一實現工業、民用供熱的熱電聯產企業。該公司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入落實集團公司“41663”總體工作方針和安徽公司“1248”中長期發展戰略,以做強做優供熱服務為主線,不斷增強服務城市、服務市場的核心能力,努力創建世界一流城市熱電公司,打好“五張牌”,開辟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緊跟形式打好“定位牌”
面對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國能宿州熱電有限公司黨委在全面分析形勢任務和宿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定位和規劃的基礎上,明確了“深度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為企業生存發展唯一路徑”的發展方向,確立了“為美好宿州提供清潔高效可靠的綜合能源和服務”的使命和“做美好宿州清潔高效可靠的綜合能源服務百年供應商(百年宿電)”的愿景,以及“創建新時代一流城市熱電公司”的發展目標,打造“城市清潔熱電”品牌,以全新的定位、形象、行動,全方位地向宿州市委市政府和廣大人民展示公司深度融入“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宿州”戰略決心。
該公司制定了《國家能源集團綜合能源產業示范單位”十四五期間(創建一流)行動方案2.0版》,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實現“三個兩百萬+”的綜合能源轉型發展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即到“十四五”末,以宿州公司為依托,實現歸口管理存量火電和新能源裝機超200萬千瓦(70萬千瓦火電+100萬千瓦新能源+30萬電化學儲能和熔鹽儲能),實現年工業供熱超200萬噸,實現城區民用供暖面積超200萬平方。其中兩個200萬目標定位確立了以供熱為主線的戰略發展重心,勢必在供熱領域實現突破發展。
該公司始終把發展目標任務和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密切貼合,讓轉型發展成為助力政府破解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和手段。該公司成立供熱發展中心,深入研究地方政府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制定科學的前置營銷策略,積極參與政府的招商引資,將供熱價格優勢和高品質服務作為招商引資的優勢條件,推動合作發展。同時加強國家環保政策和熱力市場研究,幫助用熱企業算環保賬、經濟賬,宣傳營銷政策,以集中供熱促進燃煤鍋爐關停,迄今為止協助環保部門對安特食品、中糧生化、雪龍化纖、福潤肉廠等十余家熱用戶相繼關停了自備鍋爐,關停總容量193噸和停建2臺150噸鍋爐,在助力政府節能減排同時進一步推動增加供熱量,供熱量從2012年不足50萬噸上升到2022年的153萬噸,增幅200%以上,年均遞增達12%以上,使供熱經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強化基礎打好“安全牌”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機組投產規模不斷擴大,國能宿州熱電有限公司深度調峰力度加強,機組低負荷運行時供熱參數降低,供熱品質波動成為熱用戶關注的焦點問題。
該公司黨委充分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把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放在堅定不移走好轉型發展道路上,放在把黨務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上,放在推進轉型發展工作落實落地上,同時堅持用高質量轉型發展績效來檢驗公司高質量黨建的成效。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偉大號召,發揮各級班子“領頭雁”作用,多措并舉保障供熱安全和品質。一是加強熱網運行管理,利用熱網監控系統實時監視熱網運行參數,運維人員對異常及時調整。二是實施全熱網一盤棋,根據熱用戶生產特性,統籌協調熱用戶錯峰用熱。三是把東線一期低壓供熱與東線二期中壓供熱通過管道聯絡閥調節實現中低壓混合平衡供熱參數,優化供熱質量。四是利用機組大修期間對兩臺機組進行通流改造,改造后單臺機組最大工業抽汽流量由250噸每小時提升為450噸每小時,保障了供熱質量。五是聯合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學、集團低碳研究院推進熔鹽儲能項目建設,通過儲能進一步提高供熱安全保障能力。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建成在用供熱管網52公里,熱用戶50家,年供汽量153萬噸。供熱管網已運營10余年,安全管理存在管理范圍大、風險點多、設備運行周期長等不利因素。為此,該公司深入推進安全文明生產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安全責任制體系,強化紅線意識、底線意識,以“走管線、查隱患,消缺陷,保安全”活動全面推行安全巡檢管理,通過遠程監控、系統監視、現場檢查等方式持續開展供熱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實施消缺和巡檢獎懲激勵機制,建立專業運維隊伍、完善應急機制,狠抓責任落地和工作閉環。截至2022年底,供熱管網實現安全運行4500天,保證了長周期安全穩定運行,為用戶生產經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深受用戶好評。
節能降耗打好“經營牌”
熱價成本是關乎熱電聯產企業經營利潤的決定性因素,近年來,隨著煤炭價格的不斷持續上漲,造成煤熱價格脫節。該公司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效益引領,成立專業小組科學測算研究燃料成本、蒸汽成本等各項調節因素,科學制定煤熱聯動方案,在保證供熱盈利同時兼顧用熱方利益,合理把控上漲幅度。以企業開放日、召開熱用戶座談會等形式加強與熱用戶的溝通,列舉供熱數據材料,解讀集中供熱環保及成本優勢,經過耐心細致的勾通消除熱用戶漲價的心理恐慌,增進了供需雙方的理解和互信,促進合作共贏。
供熱計量直接關系到供用雙方的切身利益,一直是供熱管理工作中的難點和焦點問題。該公司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建立科學規范計量管理模式,一是在熱用戶端建立獨立封閉的計量間,所有計量設備安裝在計量間內,落實一戶雙鎖制度,供用雙方互相監督。二是計量設備和計量間采用專用封簽封閉,制定封簽使用管理制度并嚴格落實。三是實施計量表計使用、校驗集中管控,共同監督。各項措施的落實創建了公平公正的計量環境,增加熱用戶與公司的信任度。
該公司扎實推進“開源節流、增收節支”活動,提升價值創造,以開展“汽損指標創優”為抓手,做實節能降耗工作,促進管理水平和效益提升。建立以總經理為第一責任人的熱損指標分級控制體系,熱網運行、維護、統計、稽查等各專業崗位全面排查梳理汽損原因,定期召開汽損分析會,對比數據,分析原因,閉環管理形成長效機制,緊密結合供熱管網的實際情況,從影響熱損各項因素入手開展整治工作,通過保溫升級完善、更換低能耗高效隔熱管托、消除跑冒滴漏等措施精準施治,使供熱安全經濟性在區域同類型供熱企業中保持先進水平。
深化民生打好“服務牌”
供熱工作屬于民生工作,保障熱用戶的實際需求和供熱穩定是各級政府重點關注的領域,更是央企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宿州區域屬于非強制供暖區域,供熱配套設施不完善,居民采暖存在供熱改造增加配套費用的困境。該公司從民生需求入手,跟進服務工作,與市城管局、住建局、自規局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協調溝通,積極推進宿州市城市供熱條例和“三同時”政策出臺,努力實現熱力管網與城市房地產建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并納入到宿州市“十四五”發展規劃。依托公司電熱資源和管網優勢,以宿州火車站、礦建醫院等民生工程為試點,建成“冷、暖、熱”多聯供項目并積極推廣。建立熱水銷售服務網絡,開拓市區內賓館、酒店、浴池等用水網點30余家,提供熱水銷售運輸一體化服務,每年銷售10萬余噸熱水占據宿州市熱水供應市場主導地位。
該公司不斷強化企業文化建設,樹立“人人都是品牌人人都是形象”的品牌意識,形成了“為城市服務”發展理念,讓“城市清潔熱電”品牌深入人心。該公司始終堅持以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為目標,實施服務、監督、評價閉環管理,大力推行業務辦理便捷化、消缺服務快速化、服務監督常態化,公開服務監督電話,定期開展用戶滿意度問卷調查,接受社會監督,把用戶滿不滿意作為檢驗服務質量標準。開展與用戶“心連心服務”活動,結合用戶生產面臨的實際問題,從技術支持、營銷幫扶、優化服務,利用資源優勢為熱用戶解困,同時促進供熱量提升。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汛情、運輸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用熱企業生存發展舉步維艱,關鍵時刻,按照宿州市政府紓困中小企業相關政策,暫緩執行煤熱價格聯動調整方案,累計讓利超過1000萬元,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
突破瓶頸打好“發展牌”
按照宿州市發展規劃,未來十年宿州區域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工業和民用供熱需求將大幅增加。該公司充分發揮“城市清潔熱電”品牌效應、社會認可度、區位優勢,在宿州市“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供熱發展規劃、民用供暖管理條例等制定修訂過程中,積極與政府和各職能部門聯系協調,進一步明確了該公司在宿州市供熱發展規劃中的主體地位,為供熱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經過多年來的供熱經營發展,該公司的供熱管道輸出量已處于飽和狀態,隨著存量用戶擴產和新入駐企業用熱增量,現有供熱管網輸送能力已無法滿足發展需求。該公司在2021年決定啟動東線三期供熱管網項目,傾力打造以東線三期供熱管網為主線,多熱源點互聯的“一網多源”的智慧管網系統,提高管網的供熱能力和供熱安全保障水平。在和華電宿州公司、光大宿州電廠的供熱管網路由競爭中,該公司作為負責任勇擔當的央企,以及融入城市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品牌、形象、價值觀體系,轉化成了項目競爭力、發展力,該公司克服困難,將最具發展潛力的資源納入供熱規劃和路由中。目前該項目已獲得宿州市路由審批、項目核準并上報集團公司進行投資決策審核。東線三期供熱管網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提高該公司的供熱能力,優化供熱方式和提升供熱安全保障能力,構建以重點熱用戶為主的長期戰略合作群體,滿足宿州市未來十年供熱增長需求,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能。同時也深度融入城市發展脈絡,為城市空間擴圍和發展提質增添發展引擎,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隨著宿州市城市的快速發展,國能宿州熱電有限公司的地理位置已處在城市中心區域,成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城市電廠,伴隨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取締和轉移城市電廠的呼聲日漸升高,再加之煤電政策的持續收緊,淘汰關停風險大大增加,如何破解生存和發展瓶頸?宿州公司給出了明確答案——抓牢供熱“牛鼻子,走好持續發展路。
國能宿州熱電有限公司現有2×350MW超臨界供熱機組,是安徽省宿州市供熱專項規劃和熱電聯產規劃中的主要熱源點,目前也是皖北地區最大且唯一實現工業、民用供熱的熱電聯產企業。該公司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入落實集團公司“41663”總體工作方針和安徽公司“1248”中長期發展戰略,以做強做優供熱服務為主線,不斷增強服務城市、服務市場的核心能力,努力創建世界一流城市熱電公司,打好“五張牌”,開辟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緊跟形式打好“定位牌”
面對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國能宿州熱電有限公司黨委在全面分析形勢任務和宿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定位和規劃的基礎上,明確了“深度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為企業生存發展唯一路徑”的發展方向,確立了“為美好宿州提供清潔高效可靠的綜合能源和服務”的使命和“做美好宿州清潔高效可靠的綜合能源服務百年供應商(百年宿電)”的愿景,以及“創建新時代一流城市熱電公司”的發展目標,打造“城市清潔熱電”品牌,以全新的定位、形象、行動,全方位地向宿州市委市政府和廣大人民展示公司深度融入“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宿州”戰略決心。
該公司制定了《國家能源集團綜合能源產業示范單位”十四五期間(創建一流)行動方案2.0版》,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實現“三個兩百萬+”的綜合能源轉型發展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即到“十四五”末,以宿州公司為依托,實現歸口管理存量火電和新能源裝機超200萬千瓦(70萬千瓦火電+100萬千瓦新能源+30萬電化學儲能和熔鹽儲能),實現年工業供熱超200萬噸,實現城區民用供暖面積超200萬平方。其中兩個200萬目標定位確立了以供熱為主線的戰略發展重心,勢必在供熱領域實現突破發展。
該公司始終把發展目標任務和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密切貼合,讓轉型發展成為助力政府破解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和手段。該公司成立供熱發展中心,深入研究地方政府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制定科學的前置營銷策略,積極參與政府的招商引資,將供熱價格優勢和高品質服務作為招商引資的優勢條件,推動合作發展。同時加強國家環保政策和熱力市場研究,幫助用熱企業算環保賬、經濟賬,宣傳營銷政策,以集中供熱促進燃煤鍋爐關停,迄今為止協助環保部門對安特食品、中糧生化、雪龍化纖、福潤肉廠等十余家熱用戶相繼關停了自備鍋爐,關停總容量193噸和停建2臺150噸鍋爐,在助力政府節能減排同時進一步推動增加供熱量,供熱量從2012年不足50萬噸上升到2022年的153萬噸,增幅200%以上,年均遞增達12%以上,使供熱經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強化基礎打好“安全牌”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機組投產規模不斷擴大,國能宿州熱電有限公司深度調峰力度加強,機組低負荷運行時供熱參數降低,供熱品質波動成為熱用戶關注的焦點問題。
該公司黨委充分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把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放在堅定不移走好轉型發展道路上,放在把黨務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上,放在推進轉型發展工作落實落地上,同時堅持用高質量轉型發展績效來檢驗公司高質量黨建的成效。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偉大號召,發揮各級班子“領頭雁”作用,多措并舉保障供熱安全和品質。一是加強熱網運行管理,利用熱網監控系統實時監視熱網運行參數,運維人員對異常及時調整。二是實施全熱網一盤棋,根據熱用戶生產特性,統籌協調熱用戶錯峰用熱。三是把東線一期低壓供熱與東線二期中壓供熱通過管道聯絡閥調節實現中低壓混合平衡供熱參數,優化供熱質量。四是利用機組大修期間對兩臺機組進行通流改造,改造后單臺機組最大工業抽汽流量由250噸每小時提升為450噸每小時,保障了供熱質量。五是聯合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學、集團低碳研究院推進熔鹽儲能項目建設,通過儲能進一步提高供熱安全保障能力。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建成在用供熱管網52公里,熱用戶50家,年供汽量153萬噸。供熱管網已運營10余年,安全管理存在管理范圍大、風險點多、設備運行周期長等不利因素。為此,該公司深入推進安全文明生產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安全責任制體系,強化紅線意識、底線意識,以“走管線、查隱患,消缺陷,保安全”活動全面推行安全巡檢管理,通過遠程監控、系統監視、現場檢查等方式持續開展供熱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實施消缺和巡檢獎懲激勵機制,建立專業運維隊伍、完善應急機制,狠抓責任落地和工作閉環。截至2022年底,供熱管網實現安全運行4500天,保證了長周期安全穩定運行,為用戶生產經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深受用戶好評。
節能降耗打好“經營牌”
熱價成本是關乎熱電聯產企業經營利潤的決定性因素,近年來,隨著煤炭價格的不斷持續上漲,造成煤熱價格脫節。該公司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效益引領,成立專業小組科學測算研究燃料成本、蒸汽成本等各項調節因素,科學制定煤熱聯動方案,在保證供熱盈利同時兼顧用熱方利益,合理把控上漲幅度。以企業開放日、召開熱用戶座談會等形式加強與熱用戶的溝通,列舉供熱數據材料,解讀集中供熱環保及成本優勢,經過耐心細致的勾通消除熱用戶漲價的心理恐慌,增進了供需雙方的理解和互信,促進合作共贏。
供熱計量直接關系到供用雙方的切身利益,一直是供熱管理工作中的難點和焦點問題。該公司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建立科學規范計量管理模式,一是在熱用戶端建立獨立封閉的計量間,所有計量設備安裝在計量間內,落實一戶雙鎖制度,供用雙方互相監督。二是計量設備和計量間采用專用封簽封閉,制定封簽使用管理制度并嚴格落實。三是實施計量表計使用、校驗集中管控,共同監督。各項措施的落實創建了公平公正的計量環境,增加熱用戶與公司的信任度。
該公司扎實推進“開源節流、增收節支”活動,提升價值創造,以開展“汽損指標創優”為抓手,做實節能降耗工作,促進管理水平和效益提升。建立以總經理為第一責任人的熱損指標分級控制體系,熱網運行、維護、統計、稽查等各專業崗位全面排查梳理汽損原因,定期召開汽損分析會,對比數據,分析原因,閉環管理形成長效機制,緊密結合供熱管網的實際情況,從影響熱損各項因素入手開展整治工作,通過保溫升級完善、更換低能耗高效隔熱管托、消除跑冒滴漏等措施精準施治,使供熱安全經濟性在區域同類型供熱企業中保持先進水平。
深化民生打好“服務牌”
供熱工作屬于民生工作,保障熱用戶的實際需求和供熱穩定是各級政府重點關注的領域,更是央企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宿州區域屬于非強制供暖區域,供熱配套設施不完善,居民采暖存在供熱改造增加配套費用的困境。該公司從民生需求入手,跟進服務工作,與市城管局、住建局、自規局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協調溝通,積極推進宿州市城市供熱條例和“三同時”政策出臺,努力實現熱力管網與城市房地產建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并納入到宿州市“十四五”發展規劃。依托公司電熱資源和管網優勢,以宿州火車站、礦建醫院等民生工程為試點,建成“冷、暖、熱”多聯供項目并積極推廣。建立熱水銷售服務網絡,開拓市區內賓館、酒店、浴池等用水網點30余家,提供熱水銷售運輸一體化服務,每年銷售10萬余噸熱水占據宿州市熱水供應市場主導地位。
該公司不斷強化企業文化建設,樹立“人人都是品牌人人都是形象”的品牌意識,形成了“為城市服務”發展理念,讓“城市清潔熱電”品牌深入人心。該公司始終堅持以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為目標,實施服務、監督、評價閉環管理,大力推行業務辦理便捷化、消缺服務快速化、服務監督常態化,公開服務監督電話,定期開展用戶滿意度問卷調查,接受社會監督,把用戶滿不滿意作為檢驗服務質量標準。開展與用戶“心連心服務”活動,結合用戶生產面臨的實際問題,從技術支持、營銷幫扶、優化服務,利用資源優勢為熱用戶解困,同時促進供熱量提升。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汛情、運輸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用熱企業生存發展舉步維艱,關鍵時刻,按照宿州市政府紓困中小企業相關政策,暫緩執行煤熱價格聯動調整方案,累計讓利超過1000萬元,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
突破瓶頸打好“發展牌”
按照宿州市發展規劃,未來十年宿州區域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工業和民用供熱需求將大幅增加。該公司充分發揮“城市清潔熱電”品牌效應、社會認可度、區位優勢,在宿州市“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供熱發展規劃、民用供暖管理條例等制定修訂過程中,積極與政府和各職能部門聯系協調,進一步明確了該公司在宿州市供熱發展規劃中的主體地位,為供熱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經過多年來的供熱經營發展,該公司的供熱管道輸出量已處于飽和狀態,隨著存量用戶擴產和新入駐企業用熱增量,現有供熱管網輸送能力已無法滿足發展需求。該公司在2021年決定啟動東線三期供熱管網項目,傾力打造以東線三期供熱管網為主線,多熱源點互聯的“一網多源”的智慧管網系統,提高管網的供熱能力和供熱安全保障水平。在和華電宿州公司、光大宿州電廠的供熱管網路由競爭中,該公司作為負責任勇擔當的央企,以及融入城市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品牌、形象、價值觀體系,轉化成了項目競爭力、發展力,該公司克服困難,將最具發展潛力的資源納入供熱規劃和路由中。目前該項目已獲得宿州市路由審批、項目核準并上報集團公司進行投資決策審核。東線三期供熱管網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提高該公司的供熱能力,優化供熱方式和提升供熱安全保障能力,構建以重點熱用戶為主的長期戰略合作群體,滿足宿州市未來十年供熱增長需求,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能。同時也深度融入城市發展脈絡,為城市空間擴圍和發展提質增添發展引擎,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