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市 " 十四五 " 供熱規劃,我市將沿著科爾沁快速路、南三環、西二環、北二環建設城市供熱環網,實現 " 一網多源 "、互聯互通的供熱模式。
2020 — 2022 年,我市將用三年時間完成 153 公里熱網互聯互通工程,以實現供熱 " 全市一張網 "。目前,我市已完成 100 公里互聯互通供熱管網建設。
市城市燃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呂德育介紹,首府要建設城市供熱環網,而這個環網就像兩個 "C",即連起來的正 C 和反 C。目前正 C 計劃 2022 — 2023 年完成建設,現正在組織招標工作;反 C 部分原計劃 2024 年開始實施。市城市燃熱集團整體考量全市的清潔熱源和互聯互通以及供熱安全應急保障,把原來的建設計劃進行提速,籌備優化大唐托電 " 引熱入呼 " 熱源和熱網的設計,開始提前實施反 C 部分建設,將大唐托電長輸熱網鋪設到東北區域,為三合村區域提供 1000 萬平方米供熱能力,加上三合村熱源廠原有的 2000 萬平方米供熱能力,三合村區域的供熱能力可達到 3000 萬平方米。屆時,以大唐托電長輸供熱管網為基礎熱源,三合村熱源廠為調峰熱源,根據熱負荷的發展逐步啟動調峰熱源,滿足三合村區域的供熱需求。大唐托電長輸供熱管網繼續延伸鋪設至毫沁營區域,再為毫沁營區域提供 2000 萬平方米供熱能力,加上正在建設 560 萬平方米供熱能力的毫沁營熱源廠,毫沁營區域總供熱能力可達到 2560 萬平方米。
據悉,市城市燃熱集團現有京能長輸、金橋熱電廠、呼市電廠 3 個熱電聯產熱源,三合村、辛家營、金橋、橋靠、巴彥、光明 6 個大型集中供熱熱源,7 個小型燃煤熱源,93 個燃氣熱源。
在城市供熱環網內部,區域內市城市燃熱集團的京能長輸熱源和辛家營、金橋、橋靠熱源廠 4 個熱源之間,城發三合村與毫沁營之間熱源,城發三合村與富泰巴彥熱源之間,富泰的呼市電廠熱電聯產熱源與巴彥熱源廠、光明熱源廠 3 個熱源之間,已全部實現互聯互通,并實現了互補。目前正在實施城發橋靠熱源廠與三合村熱源廠之間熱源的互聯互通。
今年即將開工建設大唐托電 " 引熱入呼 " 長輸供熱管網工程,并同步鋪設長輸管線延伸至東北域工程,力爭 2023 年實現大唐托電長輸熱源與三合村、毫沁營熱源的互聯互通,東北區域也可實現大唐長輸熱源供熱,未來與旗下營 " 引熱入呼 " 工程互補。
這些引熱長輸熱網項目的進一步推進和優化,不僅解決供需之間的矛盾,為全市實現 " 一城一網 " 邁進了堅實的一步,同時為推進全市供熱改革,形成供熱良性競爭打下堅實基礎。
2020 — 2022 年,我市將用三年時間完成 153 公里熱網互聯互通工程,以實現供熱 " 全市一張網 "。目前,我市已完成 100 公里互聯互通供熱管網建設。
市城市燃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呂德育介紹,首府要建設城市供熱環網,而這個環網就像兩個 "C",即連起來的正 C 和反 C。目前正 C 計劃 2022 — 2023 年完成建設,現正在組織招標工作;反 C 部分原計劃 2024 年開始實施。市城市燃熱集團整體考量全市的清潔熱源和互聯互通以及供熱安全應急保障,把原來的建設計劃進行提速,籌備優化大唐托電 " 引熱入呼 " 熱源和熱網的設計,開始提前實施反 C 部分建設,將大唐托電長輸熱網鋪設到東北區域,為三合村區域提供 1000 萬平方米供熱能力,加上三合村熱源廠原有的 2000 萬平方米供熱能力,三合村區域的供熱能力可達到 3000 萬平方米。屆時,以大唐托電長輸供熱管網為基礎熱源,三合村熱源廠為調峰熱源,根據熱負荷的發展逐步啟動調峰熱源,滿足三合村區域的供熱需求。大唐托電長輸供熱管網繼續延伸鋪設至毫沁營區域,再為毫沁營區域提供 2000 萬平方米供熱能力,加上正在建設 560 萬平方米供熱能力的毫沁營熱源廠,毫沁營區域總供熱能力可達到 2560 萬平方米。
據悉,市城市燃熱集團現有京能長輸、金橋熱電廠、呼市電廠 3 個熱電聯產熱源,三合村、辛家營、金橋、橋靠、巴彥、光明 6 個大型集中供熱熱源,7 個小型燃煤熱源,93 個燃氣熱源。
在城市供熱環網內部,區域內市城市燃熱集團的京能長輸熱源和辛家營、金橋、橋靠熱源廠 4 個熱源之間,城發三合村與毫沁營之間熱源,城發三合村與富泰巴彥熱源之間,富泰的呼市電廠熱電聯產熱源與巴彥熱源廠、光明熱源廠 3 個熱源之間,已全部實現互聯互通,并實現了互補。目前正在實施城發橋靠熱源廠與三合村熱源廠之間熱源的互聯互通。
今年即將開工建設大唐托電 " 引熱入呼 " 長輸供熱管網工程,并同步鋪設長輸管線延伸至東北域工程,力爭 2023 年實現大唐托電長輸熱源與三合村、毫沁營熱源的互聯互通,東北區域也可實現大唐長輸熱源供熱,未來與旗下營 " 引熱入呼 " 工程互補。
這些引熱長輸熱網項目的進一步推進和優化,不僅解決供需之間的矛盾,為全市實現 " 一城一網 " 邁進了堅實的一步,同時為推進全市供熱改革,形成供熱良性競爭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