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求索,跨界開拓市場
1995年,還在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的張振新看到了雙良校招的宣傳冊,本是陪著同學來面試,自己卻機緣巧合地投身到了雙良的進取大潮中。剛到雙良的半年,繆雙大主席每天都會親自參與培訓,從產品技術原理到企業文化,繆雙大主席的親和和三化建設的氛圍感染了他,于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決定扎根于此。


起初,某氯堿企業客戶希望利用余熱進行制冷,但是不知道如何與他們自身的工藝流程相結合,想讓雙良提供解決方案。張振新聽聞后,立刻趕到了項目現場,認真研究客戶的工藝圖紙,通過計算余熱放熱量和工藝制冷需求,為客戶量身制定了一套利用余熱制冷的方案,將生產工藝中的低品位余熱回收利用變廢為寶,降本增效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最終此方案在該領域的廣泛應用,開辟了雙良節能產品新的市場布局。

乘風破浪終有時,截至目前張振新帶領團隊完成了數百個供熱項目的方案設計,其中有80多個電廠利用雙良吸收式熱泵回收余熱供熱的項目已投運,有22個城市已采用雙良溴化鋰換熱機組進行大溫差供熱,每年為實現節能400萬噸標準煤,深刻踐行了雙良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為重要使命,為“雙碳”目標的落實貢獻自己的力量。
初心如磐,扎根堅守27年
27年來,張振新從最早在西安、重慶工作,再到山西負責供熱項目現場管理,如今還兼任雙良節能電制冷產品部經理,不管身處何地,都矢志不渝地把艱苦奮斗作為最堅實的底色。
由于對公司所有節能產品技術性能都比較熟悉,不管是在市場一線還是在技術崗位,張振新似乎都得心應手,“雙良通”張振新也擔任過7、8個崗位,從市場推廣、技術研發到技術支持,都是他熱愛的事業。因為熱愛,所以堅守,“我大半輩子都是在雙良為客戶提供節能減排服務的,以后還要繼續為客戶實現雙碳目標而努力。”

問到獨在異地的張振新有沒有最難的時候,他回憶到,2015年,雙良首次中標大型熱電企業余熱回收工程總承包項目,該項目技術難度大,雙良也正處在從設備供應商到系統集成商、投資運營商和能源環境服務商的轉型期,作為現場負責人的張振新就干脆住在項目現場,施工周期跨越了整整三個季節。他白天在項目現場協調施工趕進度,晚上還要處理其他工作方面的事,在身體和心理的雙層重壓下,張振新連續幾周都沒睡到一個安穩覺,臨近崩潰邊緣的他只能靠著抽空和家里人打個短短幾分鐘的視頻電話才能稍微慰藉一下自己。好在,項目的成功落地也算給他打了一針“強心劑”。“只有摸索著慢慢學習,才能足夠強大到覺得什么事兒都不算事兒。”不曾想到,在項目上運籌帷幄,雷厲風行的張振新也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但是只要度過了這個最難的坎,其他的事也會變得不值一提,那顆在他深處逐漸強大的內心,終有一天會無堅不摧。

編者按
每一次的市場開拓都是他“以客戶為中心”的深耕,每一次的技術改良都是他進取不息的匠心搏動,起初被“家庭化”感染決定扎根,如今,他依舊滿腔熱愛,以雙良為家,蓬勃進發,續寫篇章。